正文 第40章 現代亞洲(6)(1 / 3)

中途島海戰中,日本4艘大型航空母艦全軍覆沒,占日本海軍大型航空母艦的2/3。此外,日本海軍還有2艘驅逐艦受重創,1艘重巡洋艦、322架飛機和3500人葬身太平洋。美軍方麵則損失了1艘航空母艦、1艘驅逐艦、147架飛機和307人。中途島一役,日本海軍再也沒力量組織大規模海上作戰,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所據有的海空控製權也失去了。

87. “這就是終結!”萊特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

1944年,太平洋戰場出現根本性變化。因為美國的加入,使得日本在太平洋上建立的配合陸軍作戰的外防禦圈分崩離析。麵對海上接連不利的戰事,1944年7月21日,日本出台“捷號”作戰防禦計劃:“捷一號”作戰方案,保衛菲律賓;“捷二號”作戰方案,保衛台灣、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南部為“作戰方案;“捷三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中部;“捷四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北部。然而,在這一年中,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赴珍珠港會見了尼米茲將軍和麥克阿瑟將軍,確定盡快發動菲律賓戰役,並為此製定了收複菲律賓的作戰計劃。1944年8月,在加羅林群島戰役中,美機襲擊了菲律賓沿海,直接對菲律賓實施登陸作戰。

隨後,美軍接連勝利,順利拿下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之後,將炮口直接對準了台灣、琉球群島和日本列島,日本人驚恐萬分。

1944年8月,軍國主義者不甘心失敗,於是糾結了包括海軍、陸軍在內的能夠調動的全部剩餘力量,要與美軍展開最後決戰。首先,日本進一步明確了“捷一號”作戰計劃。以海上進攻為主,陸軍、空軍配合為輔,準備對美軍發動攻擊。“捷一號”動用了三支艦隊參戰,第一支是由日本內海的小澤將軍指揮的第三艦隊,擁有輕重型航空母艦4艘,另有2艘“戰列航空母艦”、2艘重巡洋艦、21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實力強勁;第二支由栗田將軍的第二艦隊,共擁有7艘戰列艦、11艘重巡洋艦、22艘輕巡洋艦;第三支是誌摩清英的第五艦隊,擁有3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此外,配合海軍進攻的還有日本當時所有能出動的戰鬥機和軍艦,可謂是孤注一擲的殊死搏鬥。

1944年10月,在菲律賓的萊特灣進行了一場人類曆史上規模最為空前的大海戰打響了。

10月17日,美軍先頭部隊登陸菲律賓東部萊特灣。日方針對美軍的登陸點進行了詳盡的任務分配:小澤艦隊充當誘餌,南下呂宋,引誘美艦隊遠離登陸部隊和艦隻,為主力艦隊製造戰機;栗田艦隊北上,取道聖貝納迪諾海峽,一旦看到美軍主力艦隊離開萊特灣,便殺回美軍登陸灘頭,掃蕩美登陸艦隻和部隊。

計劃安排的很妥當,但是意外發生了。10月23日破曉時分,栗田的主力艦隊在執行命令時意外遭遇南中國海的美軍“鰷魚”號和“海鯽”號潛艇。日軍2艘主力艦和1艘重巡洋艦被擊沉。10月24日上午,美軍偵察機又發現了栗田艦隊,在連續5輪的轟炸中,栗田艦隊的戰列艦均中彈負傷。1艘重巡洋艦喪失作戰能力,1艘超級戰列艦被擊沉。

與此同時,南部的蘇裏高海峽之戰也爆發了。經此一役,日軍方麵損失慘重,包括西村祥治中將在內的約5000官兵陣亡,萊特灣南麵的日軍全部消滅。

就當日本海軍麵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境地時,奉命誘敵的小澤將軍指揮的北部編隊卻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成功吸引美國主力艦隊,為栗田艦隊的死裏逃生做出了貢獻。10月25日,按照原定計劃返回的栗田艦隊與美軍一航母狹路相逢,栗田艦隊錯將這艘航母當成美軍主力,於是展開了一場海戰史上罕見的海上追擊戰。追擊戰中,栗田艦隊無法組織展開強有力的攻勢,在得悉駐萊特灣的美軍登陸部隊已經得到了警報之後,栗田艦隊進攻萊特灣,轉向外海與敵進行一次拚死決戰。最後在美軍的沉重打擊下,栗田艦隊隻有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逃脫了美艦隊的追擊。

萊特灣海戰在持續4天之後結束。在這場海戰中,美國幾乎全殲了日本的航空母艦編隊,讓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主力幾乎被消滅幹淨。經此一役,日本帝國的海軍走向了滅亡的邊緣,美軍控製了太平洋地區。戰後,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就此戰爭對日本的影響時說:“我覺得這就是終結!”成為最後的評價。

88. 日本帝國的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