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當代亞洲(1)(1 / 3)

亞洲的國家在爭取民族獨立之後,在世界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政治地位,而和平年代的經濟發展是所有國家麵臨的重任。亞洲四小龍騰飛在世界上,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印度科技教育的興起,中非交流及第三世界的興起,對於亞洲來說,是偉大樂章的開篇,對於世界來說,更是共同進步的重要力量。

90.中非文化交流

中非文化交流

當亞洲人民掀起獨立自主浪潮的時候,世界各地的反帝鬥爭也展開的如火如荼。20世紀50年代中期,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飽受奴役的人民超越國家體製聯合起來,從此第三世界作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崛起在國際舞台上。在這種形勢下,新中國加強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往來,在50年代中期開始了中非文化交流的曆程。

1955年5月,北京,中國代表與埃及代表達成共識,簽署了新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第一個文化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會談紀要》。次年4月,中國派出一支76人的文化藝術團隊伍應邀出訪埃及和蘇丹等非洲國家。到了21世紀初,中國已經同所有建交的非洲國家簽署了雙邊政府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執行計劃。

在數十年間的文化交流中,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在表演藝術上互訪數百次,中國的雜技、戲曲、民族歌舞等呈現在非洲人民的眼前,非洲的藝術團和合唱團也應邀到中國演出,極大地促進了雙方的友誼。不僅如此,中非的文化互動還表現在領導高層、文化界知名人士的互訪上,對推動以政府間交流為主渠道的中非文化關係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隨著交流的愈見加深,中國的繪畫與雕塑也走出國門,來到非洲,水彩畫、水墨畫、書法等藝術互辦藝術展覽的規模不斷擴大,內容更加豐富。而來到中國的“非洲藝術大展”中,展出來的藝術品來自於11個非洲國家,多達300餘件,涉及的國家之多、內容之豐富、藝術水準之高,在中非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

在當今中國,讓中國民眾了解非洲的文化節、文化周成為重要窗口。去往非洲學習的藝術工作者數不勝數。而中國在非洲國家建立的文化中心也提高了中國人民在非洲人民心中的認知度,構架起中國與非洲人民之間友好和平的橋梁。此外,中國同非洲國家在教育、體育、影視、新聞、圖書、出版等幾乎所有相關的文化領域也都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91.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立

在古印度半島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信奉印度教和佛教,是在一個版圖之內的統一國家。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將伊斯蘭教在印度半島上的地位確定下來。此後,印度更名為印度斯坦,分裂的種子就此深埋。

公元18世紀,古老的印度被英國殖民者出現了英國的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從此,印度一步步淪為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殖民史。進入20世紀以後,印度在亞洲獨立浪潮的席卷中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反英運動。然而,即使在1941年8月14日發表的《大西洋憲章》中明確宣布“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的情況下,英國首相丘吉爾仍是不放棄印度。1946年印度再次爆發起義,英國首相艾德禮宣布隻好派內閣特使團前去談判。

1946年5月16日,英印雙方發表了關於印度未來的白皮書。其中規定,印度將來作為英國的自治領存在,並且各省都分為印度教占一個、伊斯蘭教占兩個的三大轄區。在國會選舉中,國大黨一舉多得200多個席位,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聯盟不幹了,提出要求:他們要一個獨立的巴基斯坦。隨後示威遊行開始了,流血衝突開始了。英國殖民者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趁亂分裂各宗教、各民族間的友好關係,結果使得印度穆斯林聯盟、印度國大黨彼此更加仇恨。

1947年2月,蒙巴頓出任印度總督。6月,印巴分治終於提上日程,“蒙巴頓方案”出台。8月,印、巴正式分治。印巴分裂後,雖然宗教問題得以暫時穩定,但是關於北部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上雙方久久不能達成諒解。20世紀50年代,印巴兩國先後獨立,戰爭卻一直沒有從克什米爾地區的上空消散。

第一次印巴戰爭(公元1947~1949年)

克什米爾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部,與中國、俄羅斯、阿富汗等國毗鄰,麵積約21萬平方公裏,是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克什米爾全稱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在數百萬的人口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0%左右,是絕對的地域主宰。印度教徒約20%,剩下的是佛教徒和錫克教徒。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裏?辛格宣布歸屬印度,印度武裝在克什米爾同強烈抵抗的穆斯林展開激戰,引發第一次印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