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戰爭最終沒有結果,克什米爾的歸屬仍是個難題。無奈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隻好將克什米爾問題交給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決議,克什米爾問題應由當地人民自主解決。這樣一來,克什米爾土王在1947年10月26日與印度簽署的協議就成了印度依仗的憑證。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二次印巴戰爭(公元1965~1966年)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的印巴邊界火炮連天,第二次印巴戰爭(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爆發。隨著戰爭升級,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山地及巴方控製的山嶺展開數次交戰。戰爭一開始巴基斯坦被印度強大的炮火壓製住進攻勢頭,到了9月份,巴基斯坦打響了反擊戰,接著攻入印度旁遮普,重創印度軍隊。隨後,更加激烈的空戰開始了,印巴誰都不肯首先伸出橄欖枝,戰事陷入僵局。
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印巴雙方停火。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幹宣言》。
第三次印巴戰爭(公元1971~1972年)
1971年3月,東巴基斯坦擬成立孟加拉國,得到印度執政集團的認可,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8月,印度為了得到蘇聯的支援,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印巴局勢又開始緊張起來。
1971年11月,印巴雙方的戰略部署基本完畢。在東巴方向,印軍優勢明顯,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
1971年11月21日,印度軍對首先發難,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幾乎同時展開。印度的戰略是東攻西守,最終奪取東巴為。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連續拿下重鎮。在西部方向,印軍遇到巴軍頑強抵抗,反複爭奪占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卻被巴軍牢牢壓製住,未能再向北發展進攻。在北部方向,印軍占領賈馬爾普爾,巴軍隻好重新建立防禦。
在三方麵作戰後,印軍優勢明顯,終於在12月15日完成了對達卡合圍攻擊之勢。海、空軍配合陸軍,從海上、空中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西巴之間的聯係。12月16日,東巴向印軍投降。
西巴戰場,印巴軍隊主要進行了激烈的空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然而,在空戰苦苦爭奪勝利時,雙方陸軍也分頭行動,印軍在優勢明顯,且東巴戰場已經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占領巴基斯坦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裏的土地和西巴信德省,隨後宣布單方麵停火。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東巴從巴基斯坦分離出來,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印度占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裏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雙方重新簽署《西姆拉協定》,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確定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控製線得到承認。
92. 密切發展中國家聯係的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
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組成的發展中國家體係成為一支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美蘇爭霸愈演愈烈,社會主義陣營中矛盾不斷增加,60年代到70年代,歐洲、日本與美國角逐的發展,讓世界從戰後的兩極化走向多極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諸國紛紛獨立,到了50年代中期已經有30多個國家成立新政權。而這些國家麵臨的艱巨任務就是鞏固民族獨立、迅速恢複發展經濟、提高國家政治經濟地位。因此,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新生的國家拒絕加入“冷戰”中任何一個陣營,崇尚獨立自主、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印度總理尼赫魯在10至11月訪問美國時,希望能從美國得到借款,但拒絕同美國締結軍事條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此時誕生的新中國明確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但作為久被帝國主義壓迫的一員,中國政府和人民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
1953年12月,印度代表團來華,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得到印度的讚同。後來,周總理又將“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在亞非會議上的發言中對“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在措詞上又有一些改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最後表述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它的提出被譽為“亞洲憲章”,並受到國際上的普遍好評。
1954年4月下旬,在科倫坡舉行的五國總理會議上,印度尼西亞總理阿裏?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提出召開一次亞非會議。得到與會的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錫蘭(斯裏蘭卡)四國總理的支持。同年12月,由五國聯合發起召開亞非會議,邀請包括中國在內的各亞非國家出席。會議的中心是促進亞非各國的親善、合作,建立睦鄰關係;討論共同關心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問題;研究有關民族主權、反對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問題;討論亞非國家和人民的世界地位,以及它們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所能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