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當代亞洲(1)(3 / 3)

麵對發展中國家的一次友好協商的會議,西方國家采取了破壞的手段。美台特務在總過代表團乘坐的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安裝了定時炸彈,致使8名工作人員和記者以及3位國際友人遇難。周恩來總理此時卻身在仰光訪問,幸免於難。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如期在萬隆市隆重舉行。出席此次會議的有有29個國家的340名代表。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作了題為《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的長篇開幕詞。會議議程共有: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權、附屬國問題、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進五項內容。

會議在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國家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挑撥,將矛頭指向中國,暗示中國將對鄰國搞“顛覆”活動,氣氛立即緊張起來。在這種不利情況下,周恩來總理當機立斷,,將原來準備的發言稿用書麵散發,又臨時起草了一個補充發言。在19日的發言中,周恩來總理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求同的基礎,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大家應“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這篇僅18分鍾的演說引起了強烈反響,連那些曾在會議上攻擊共產黨的人也都稱讚這個演說“體現了民主精神”。各代表團都接受“求同存異”的方針,從而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

24日,曆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的參與,由亞非國家自己處理自己事務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圓滿結束。在此次會議中通過了《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又提出了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和《亞非會議的最後公報》。

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昭示著亞非國家已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大大地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加快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步伐。萬隆會議還開始了或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交往或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閡、增強團結的共同基礎。會議及其決議創造了一種“萬隆精神”,這就是在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鬥爭中,加強亞非國家團結戰鬥的精神。在和平共處十項原則基礎上,本著“求同存異”的方針,加強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往來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特別是會議譴責了舊的不平等的世界經濟秩序、主張加強國際經濟合作,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93. 不結盟運動和第三世界崛起

50年代後期,以美、蘇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在兩大集團“北約”“華約”的對峙下爭霸日益加劇。此時,在二戰中走出來的新興的民族主義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和獨立,宣布不加入任何一方的鬥爭,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由此出現。隨著不結盟運動的出現,廣大發展中國家接受了“第三世界”這個名稱。1973年9月,“第三世界”這個概念正式作為政治名詞被使用了。

鐵托是社會主義南斯拉夫的領袖,對不結盟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1948年,南斯拉夫在受到不公正對待後脫離社會主義陣營,雖然後來與蘇聯關係改善,南斯拉夫仍不願加入 “華約”,尋找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亞非會議期間,鐵托從會議中汲取了經驗,他高度讚揚不結盟政策,並聯合尼赫魯和納賽爾在1956年7月18~19日的會晤後的公報中使用了“不依附於集團”的字樣。隨後,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印尼蘇加諾總統也簽署了這份公報。這些領導人成為不結盟運動的核心成員。

1961年2~4月,鐵托出訪非洲,6月,在鐵托的倡議下,非洲21國外長召開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並製定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五項標準:(1)該國應奉行建立在與不同政治和社會製度的國家共處以及不結盟基礎上的獨立政策,或傾向於讚成這一政策;(2)該國應一貫支持民族獨立運動;(3)該國不應參加與大國爭奪有牽連的多邊軍事聯盟;(4)如該國與一個大國訂有雙邊軍事協定或締結過區域性防務條約,則該協定或條約締結的目的不應與大國爭奪有任何牽連;(5)如該國已將軍事基地租讓給外國,則此種租讓不應與大國爭奪有任何牽連。籌備會將按上述要求發出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