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當代亞洲(2)(1 / 3)

到了1961年9月,參加不結盟運動的國家已經有25個,各個國家對這一運動形式更加加深了理解。不結盟運動是“萬隆精神”的發展和光大,是許多奉行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結果。它標誌著第三世界的形成,並逐漸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兩極對立的國際關係格局的一種衝擊,客觀上加速了世界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瓦解的過程,對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作出了貢獻。

1964年10月,第二次不結盟會議在開羅舉行。此時,不結盟運動的參與者已達到42個,集團勢力處於蓬勃發展中。1970年9月,在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的第三次不結盟會議,有54個國家出席。1973年9月在,阿爾及爾舉行等四次不結盟會議,與會者75個。三年之後,參與此項運動的國家達到86個。

這場由發展中國家倡導發起的不結盟運動,在20年的發展中成員國增加到100多個,占世界國家總數的2/3,囊括了世界總人口的 1/2。成為僅次於聯合國的最大國際機構。不結盟運動本著和平發展的目的,反對一切形式的外國侵略、占領、統治、幹涉或霸權的鬥爭,也反對兩大集團之間的鬥爭,明確地表達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在不結盟運動中,第三世界國家從政治領域到經濟領域都做出了鮮明的計劃,提倡南南合作和集體自力更生,為發展民族經濟,爭取經濟獨立進行不懈的努力。但是在實際發展中,由於各國發展程度不同,政治環境的製約,鄰國間還存在著一些曆史遺留下來的領土,民族、宗教爭端。這些不穩定因素被帝國主義利用起來,成為威脅各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從不結盟運動的發展來看,由於眾多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利益,所以仍然是向前發展的。即使當中出現一些紛爭,也絲毫動搖不了前進的趨勢。

94. 東南亞國家聯盟

60年代初,在近代以來備受壓迫的東南亞各國紛紛獨立,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隨後,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和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東南亞各國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這使得這個區域的領導人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60年代後期,東南亞很多國家基本已經結束國內外混亂的政治局麵,進入穩定發展,建設經濟的新時期。

與此同時,美國在這一區域的軍事戰爭接連失敗,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英國從蘇伊士運河以東撤軍,使得東南亞一些國家麵臨全新的形勢。當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之後,東南亞諸國認識到隻有通力合作才能獲得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保持環境的安全。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1961年8月,先是由馬、菲、泰三國組成的東南亞聯盟建立,1963年8月,又有馬、菲、印尼組織誕生。但是這兩個組織由於印尼領袖蘇加諾一直以來執行的抵抗馬來西亞聯邦的製度,馬、菲之間又存在沙巴問題的領土爭端,所以這兩個組織對各國均沒有作出很大貢獻。

1965年,印尼發生政變,蘇哈托結束了蘇加諾的專製獨裁統治,成為印尼新一代的領袖。蘇哈托上台後,停止了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對抗,雙方關係各自緩和。1966年,菲、馬關於沙巴的主權爭端在泰國調解下達成一定諒解。東盟成立的條件成熟了。

1967年8月,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在曼穀舉行了一次外長會議,經過多番商討之後,由於有共同的發展目標和利益追求,五國發表《曼穀宣言》,(《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宣布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這個組織的宗旨是“通過共同努力,加速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促進東南亞的和平與穩定”。然而此時因為各成員國間還有些摩擦,內部忙於調節這些紛亂,並沒有在國際上發揮重大作用。

70年代,亞洲形勢又有了變化。1971年尼克鬆總統宣布訪華,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蘇聯則抓緊時間實現它的“亞洲集體安全體係”主張,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增加了軍事力量。迫於這種情況,東盟國家積極與中國建交,又拒絕了蘇聯關於“亞安體係”的主張,努力使東南亞成為一個和平、自由、中立地區。

70年代中期,越南和蘇聯開始擴張,西方經濟因為受“石油危機”的影響出現衰退。東盟國家為確保自身的安全和保持經濟的發展,加強聯盟國家間的合作。1976年2月,在印尼在巴厘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會議的重點是將政治合作納入合作範圍,從此後,東盟正式進入了加強政治協調和經濟合作的嶄新階段。

1978年12月,越南入侵民主柬埔寨,1980年6月又對泰國進行武裝挑釁,侵犯東盟一個成員國的領土,威脅東盟的安全。東盟國家召開會議,緊急磋商事態發展,協調彼此立場,采取共同的對策。最終,在東盟的建議,關於柬埔寨問題的國際會議展開,承認柬埔寨人民獨立自主的權力,勒令越南撤軍。此時,東盟作為維護地區和平和穩定的作用已經充分發揮出來,它的國際地位也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