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文萊獨立後加入東盟。由於東盟六國所在的區域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又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之要衝,人口2.8億,相當於歐洲共同體人口的總和。所以從成立到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區域性合作組織。
1983~1984 年東盟各國經濟發展速度普遍下降。為了克服經濟衰退帶來的困難,80 年代中期,東盟國家堅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總戰略,實行一係列經濟調整與改革。例如,放鬆政府對經濟的控製,把競爭機製進一步引入正在形成的市場經濟,發揮私人經濟的作用;放寬對外資的種種限製,製定對外國投資的特別優惠政策,並探索一條以出口導向為主結合進口替代的新路子,大力發展對本國資源的再加工,進一步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從1987 年到1991 年的五年裏,東盟國家經濟走向了複蘇和新的增長,平均增長率7.1 %。這是繼70 年代之後又一次高增長期。其中,泰國增長最快,年均增長率為10.5 %,新加坡為8.9 %,馬來西亞為8.2%, 印度尼西亞為6.2 %。菲律賓因政局動蕩和海灣危機導致的石油價格上漲等因素,年均經濟增長率較低,約為4.3 %。90 年代大多數東盟國家走上穩定增長的軌道。泰、馬、印尼三國被認為在進入21 世紀時可能成為亞洲的新“小龍”。因而,在日益崛起的亞太地區,東盟仍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地區。
95. 新加坡經濟的起飛
東盟國家獨立後走上了發展民族經濟,振興經濟的道路。由於東盟五國都是以出產經濟作物、勞動密集型工業的國家。在進行改革農業,進行“多種經營”後,在保持原先經濟作物高產的基礎之上,新興作物開發出來,解決了糧食的自給自足。在工業方麵,東盟五國在發展中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的戰略,限製進口,發展本國產品以取代進口貨。同時,他們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資金和技術,大力發展本國商品進行出口。這一切都使得加大合作力度之後的東盟五國經濟飛速發展。在80年代初期,各國經濟發展力度在發展中國家中名列前茅,尤其是新加坡更是以人均收入4218美元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連人均收入最低的印尼也達到了460美元,成功晉升為中等發達國家。
東盟地區的這一發展態勢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經濟發展最快的新加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新加坡這個島國麵積小、資源少,既無石油輸出,也無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何況,新加坡在獨立之前隻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洲,更早則是在英聯邦的統治之下自治,直到1965 年8月,新加坡才退出馬來西亞聯邦建國。在獨立之前,新加坡主要經營海港,它利用處在國際航道上的優越條件,形成一個以自由商港著稱的東南亞貿易的中心,這也是新加坡在1959 年之前主要的經濟來源。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和李光耀執政之後,雙重經濟壓力撲麵而來:鄰國獨立,都放棄了來到新加坡這個中轉點,而是自己發展對外貿易,讓新加坡的轉口收入衰落;二是國內工業落後導致失業率飆升至15%。在這種重大壓力下,新加坡政府帶領人民走上了擺脫經濟困境的道路。他們先從關係國計民生的單一型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建立起了多元經濟結構,並從1959到1965 年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這一時期,新加坡製定的“替代進口”的經濟發展戰略,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建立,奠定了工業的基礎。1966年到1970 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征服開始大力鼓勵出口工業,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開始建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部門。
經過20 年的努力,新加坡傳統的經濟結構已經改變,經濟建設卓有成效。到了20世紀80 年代,新加坡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亞洲金融中心,並且解決了關係國計民生的一係列重大問題。
當然,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新加坡的發展道路也是崎嶇不平的,與東盟國家一樣遭遇過經濟困難的寒冬。比如說,新加坡雖然已經從單一的轉口貿易中轉型,但仍是一個以貿易加工為主的國家,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到來之時,不可避免地會被卷入其中。盡管如此,新加坡的迅速騰飛,成為戰後東盟國、甚至亞洲經濟建設的典範。
96. 強國之路:中國的改革開放
1956年,中國在經曆過近、現代將近百年的戰爭後,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借鑒了蘇聯發展的經驗教訓,開始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1957年,因為在建設新社會時黨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左傾錯誤,使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出現挫折,而左傾不斷疊加之後終於演變成一場曆時10年之久的政治風暴,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