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幫”粉碎後,社會主義建設並沒有馬上脫離原先錯誤的路線,回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上來。“兩個凡是”大行其道,撥亂反正仍是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領導人調整主要工作路線,果斷地結束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路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上來。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從這次會議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摸索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建國以來黨的曆史的偉大轉折。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和國家製定了在以維持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製和政策,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的基本國策,使得中國新生的社會主義從階級鬥爭轉變為經濟建設的強國之路上來。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概括說來,改革開放包括兩個部分。改革,在經濟上,要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改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政治上要發展民主,加強法製,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製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以對外開放為主,也包括對內開放。
在改革開放中,對內改革的第一步是在農村中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製”。1978年11月24日,“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製”首先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家實行,中國農村改革正式拉開序幕。1979年9月,中央頒布《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保障農民的自主經營權。到1983年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全國普遍推行開來。1984年,農村改革得到成效,各地增產增收,欣欣向榮。改革的重點開始漸漸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農業轉移到其他部門。
在80年代,中國鄉鎮企業開始崛起。從1984年開始,鄉鎮企業開始進入大發展階段。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從90年代中期開始,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並存的所有製結構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體製確立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起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是建立了經濟特區,更是一場社會的全麵改革。
對外開放,讓一些沿海城市先發展起來,再帶動內地發展。1979年,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可以享受特殊政策,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經濟特區成立;1984年4月,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廣州、北海等14個港口城市相繼開放;1988年,海南省成為中國麵積最大的經濟特區;1990年,上海浦東新區也走上了開發和開放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後,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科技、教育、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成果卓著,中國的現代化事業進入全麵發展階段。2001年11月,中國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對外開放事業出現新局麵。中國融入到經濟全球化之中,在平等合作、互贏互利中更加迅速地發展壯大起來。
邊欄:
鄧小平 (1904~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並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是站在時代前列指導中國改革的人物,在他的大力倡導下,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此走上富強之路。這位新中國的總設計師以高瞻遠矚的偉大精神,帶領中國走向了新時代的輝煌。
97. 日本的重建與飛速發展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和世界上唯一經曆過原子彈爆炸創傷的國家,日本進入了漫長的恢複時期。但讓世界感到驚奇的是,日本並沒有在戰敗中一蹶不振,陷入低潮無法自拔,而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一躍成為亞洲經濟強國,甚至躋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行列,成為20世紀世界的“奇跡”。
其實,日本在戰後迅速恢複發展是有深刻的根源的。一方麵是日本國內工業在並未受到毀滅性打擊的情況下複蘇,另一方麵得力於冷戰時期美國強有力的支援。
1937年,戰爭日本國民生產總值66.6億美元,但是經過了幾年的戰爭,在1945年的時候,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反而上升到了175億美元,這給了日本繼續對外戰爭極大的支持。
在戰爭接近尾聲時,日本本土遭遇了飛機轟炸,但是空襲隻攻擊了名古屋一些工業設施,投向東京灣船塢和倉庫的炸彈中大部分沒有炸到既定目標。如此一來,日本工業沒有被完全損壞,而航空工業中更是有71%保留了下來,這些得以保存的工業都成為戰後重建的堅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