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政府統計了本土的損失,結果顯示,“一般國富”損失額達25.4%,但這些遠遠不能與中國等受侵略國家的損失相提並論。再加上日本基本上逃避了對中國、朝鮮半島和東南亞的巨額賠償,使得日本工業雖然無法與1945年本土遭襲之前相比,但也比侵華之前高出很多。因此,日本絕對是保存實力的“白手起家”。
日本作為戰敗國,從1945年起經曆了10年時間把戰時工業改組為平時工業,經濟進入複興期。與此同時,日本搭上了二戰後世界上唯一的超級資本主義大國美國這輛順風車,經濟恢複發展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日本喪膽於美國的原子彈和海軍之下,因此二戰後美國在國際社會的“許可”下軍事占領日本,成了日本的太上皇。在日本統治者看來,戰敗是不幸的,被美國軍事占領也是不幸的,但總比社會上的左派人士趁機發難,以革命的形式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要好。他們認為, 因為自己在國際社會上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同情者,唯一能夠依靠的就隻有美國,更何況,“伴隨失敗而來共產主義革命可能會徹底毀滅傳統的秩序”,抵抗共產主義是最迫切的政治任務。於是,日本選擇了唯美國馬首是瞻。
日本的順從表現讓美國滿意,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政策》,規定了美國對日重建和改造的基本原則和目標,並提出了改造的具體方法。不僅如此,國際社會一再削減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向日本提供戰後恢複所急需的大量資金、物資,直接插手日本的經濟結構改組。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世界又掀起了一股采購物資熱,日本抓住這次機遇大發戰爭財。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名義上對外宣稱:美國對日本公開占領時期結束。但實際上,出於美國的“保護”,使日本的發展獲得了非常穩定的國際環境,國內政治局勢也相對穩定,加上日本征服對技術創新的鼓勵和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開始從國際上引進外資,使得日本工農業都得到迅速恢複發展。在這一年,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超過了戰前水平,標誌著戰後經濟恢複的大體完成。
進入50年代後,日本的電器行業開始進行研發、創新,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當60年代到來之時,日本的生產和經濟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全盛時期。從1961年開始,日本工業從模仿走上原創,成了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設計大國之一。日本政府為了使日本迅速成長為先進的國家,為先進的工業大國,十分注意吸收和消化先進的科學技術。20世紀60年代初,不少日本產品在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此時日本生產出來的產品雖然過了技術關,但在設計和整體包裝上出現瑕疵,經常給人以廉價的感覺。當日本人醒悟過來以後,日本工業的整體設計水平大大提高了,盡管不少產品都具有明顯的模仿痕跡,卻漸漸走上“名牌”之路。
戰後,日本僅用了 20多年時間,就先後趕上並超過法國、英國和聯邦德國(指國民生產總值,1966 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據完全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90%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又有90 %來自於美國,然後將這些吸收進來的技術加以改進,使得效果更佳突出。就這樣,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