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當代亞洲(3)(2 / 3)

通過一係列的學習借鑒,改革發展,日本社會出現了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躍出戰敗的泥潭,成亞洲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總之,在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濟得以迅速恢複發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在社會上初做貢獻,大展神威之時,也趕上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日本製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更是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讓教育、科技的力量支持國家建設。這些,都值得人們去反思和學習。

98. 伊朗、伊拉克的宿怨和戰爭

兩伊戰爭

當世界人民在和平的環境中都忙於經濟建設發展的時候,海灣地區兩個石油大國伊朗和伊拉克卻爆發了持續8年之久的之間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下達了軍事行動的命令,對伊朗的戰爭正式打響。就在命令下達至軍隊的同時,伊拉克的戰機呼嘯著撲向伊朗的德黑蘭、大不裏士、阿瓦士、等15個重要城市和7個空軍基地。陸軍5個師加1個旅約5萬餘人,1200餘輛坦克,也在北邊的席林堡,南邊的阿巴丹兩端480餘公裏的邊境拉開戰線,向伊朗境內大舉推進。

在伊拉克的突襲之下,伊朗倉促應戰,接連失利,一周之內就丟掉了2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南部戰線最大入侵縱深達90公裏。驚醒過來的伊朗開始進行戰略反攻,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前線的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和大量革命衛隊來牽製伊拉克的進攻,漸漸地扭轉了不利的局麵。

1981年9月,伊朗進入戰略反攻階段,1982年3月下旬,伊朗又進行了計劃周密的“勝利行動”,大獲全勝。伊拉克方麵損失士兵2.5萬人、被俘1.5萬人、坦克360輛、飛機擊20餘架,還丟掉了大批裝甲車。4月20日,伊朗發起以收複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收複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此時,已經毫無還手能力的伊拉克試圖在維護伊拉克根本權力的基礎上請求結束戰爭,遭到伊朗的拒絕。

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軍隊終於突破了伊拉克防線,將戰火反攻到伊拉克境內,伊拉克在本土作戰愈加勇猛,10大軍對伊朗部隊進行圍殲,挫敗了伊朗軍隊的攻勢。接下來雙方雖一直戰事不斷,但誰都沒能將勝利的天枰傾向自己的一方,戰爭進入僵持狀態。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愛恨情仇錯綜複雜,既有曠日持久的領土紛爭、教派對立,又有民族糾紛和領導者的個人恩怨。其中,領土問題是點燃兩伊戰爭的主要摩擦。

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邊界線。這段邊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河流主權歸屬伊拉克。在1914年,雙方劃界委員會就此問題進行洽談,1937年又簽訂了邊界條約,雙方都同意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兩段(共約11公裏)以該河深水線為界。此後,伊朗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線,阿拉伯河實行雙方共管,但伊拉克反對。1975年3月,在伊拉克處於困境之時,兩國領導人又就此問題進行協商,伊拉克接受了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線的決議。同時,伊朗也答應歸還紮因高斯等4個地區約300平方公裏的原屬伊拉克的領土,並承諾不再支持伊拉克庫爾德族的反政府武裝鬥爭。但是事後伊朗並沒有遵守《阿爾及爾協議》的約定,沒有歸還伊拉克領土,雙方矛盾加劇。

另一問題是1971年伊朗占領了波斯灣入口處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這三個島嶼,使之成為可以控製波斯灣出入航道的軍事基地。這樣的做法遭到海灣阿拉伯國家特別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