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當代亞洲(3)(3 / 3)

此外,兩國的宗教矛盾也是由來已久。伊朗和伊拉克信奉伊斯蘭教,兩國的穆斯林多數啊什葉派,但什葉派的政治地位卻大不相同。1979年初,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建立了以什葉派高級教士集團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而伊拉克複興黨政府卻大力削弱宗教勢力,打壓其政治地位。這樣一來,生活在伊拉克的什葉派非常不滿,開始長期與政府進行對抗。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曾經到伊拉克納賈夫附近流亡傳教,被薩達姆驅逐出境,霍梅尼對此一直懷恨在心,對薩達姆伺機報複。

在民族問題上,伊拉克和伊朗兩國都支持對方國內的少數民族——庫爾德族進行的反政府的獨立戰爭,將雙方本來早已勢同水火的矛盾上更添上了一把烈火幹柴。由於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伊朗和伊拉克的戰爭不可避免,戰爭終於在1980年打響了。

第一輪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伊拉克見求和無望,就在1984年4月起製定了“以戰迫和”方針,主動向伊朗發起攻擊,並且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使用了化學武器。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也集中兵力進攻,想要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兵9萬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隨後,兩伊開始了“襲船戰”,使得106艘船隻遭到襲擊,其中包括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這樣一來,兩伊戰爭將戰火蔓延至科威特境內。科威特在1986年11月和12月一紙訴狀交到聯合國,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

見到美蘇出兵,戰爭大有升級的趨勢,聯合國安理會在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但因雙方分歧太大,誰都不願作出讓步,598號決議似有若無。

1988年,兩伊各自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伊拉克漸漸占了上風,4月18日下午,伊拉克全部收複被伊朗占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伊朗被迫接受598號決議。8月20日,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結束了。

兩伊戰爭是二戰後一場較大規模的消耗戰,曾導致美蘇在海灣地區的嚴重對立,引起了國際局勢的緊張。兩伊原本都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但一場持續8年,耗資數千億美元的戰爭打下來,讓兩國的工業基礎,知識結構與技術水平都處於下風。國家得不到長足發展,教育體係也跟不上時代潮流,導致了人民整體素質降低,遺患後人。從總體上來看,經濟建設和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這些需要國家政府和國際環境的大力支持。海灣地區如果早日達成諒解,對人民、對國家、對國際都是巨大的貢獻。

99. 冷戰後世界最大的局部戰爭: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

海灣,西亞中部著名的波斯灣的簡稱。在波斯灣地區,除了曆史上著名的波斯帝國之外,最有名的就是石油。作為世界石油的主要產區,波斯灣的地位可想而知。1990年8月,這個地區爆發了戰後對國際新秩序建立影響深遠的,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新時期的新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傷口也帶來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