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當代亞洲(4)(1 / 3)

海灣戰爭的主角是伊拉克、科威特兩國。伊拉克和科威特本來就存在主權和邊界問題, 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係的瓦解,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矛盾又突出起來。

其實,就伊拉克來說,如果能一舉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和免除兩伊戰爭中拖欠的債務,就能夠在國際新格局的逐漸形成時讓它產生了抓緊時機迅速成長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

1990年7月,伊拉克向科威特提出一係列要求遭到拒絕後,決定吞並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淩晨,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對科威特發動突襲。特種部隊取海路直接對科威特市進行直升機突擊。麵對從天而降的敵人,科威特親王法赫德親王留下來保衛王宮,他的哥哥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帶領部分王室成員逃到了美國的軍艦上。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製科威特市,法赫德親王陣亡。下午4時,整個科威特落入伊拉克手中。

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事件讓國際社會感到極度震驚,在紛紛譴責伊拉克的同時對科威特王室產生了同情。

科威特是君主世襲製酋長國,軍隊最高統帥和國家元首都是穆巴拉克?薩巴赫家族後裔,稱為埃米爾。埃米爾賈比爾是科威特第13任統治者,他所在的薩巴赫家族統治科威特已經有245年。

伊拉克占領科威特對於在海灣地區擁有巨大經濟利益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打擊。因此,不但聯合國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製裁的決議。1990年8月2~3日,美國布什總統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對策。最後決定為首美國,多國出兵,以迫使伊拉克撤軍。“沙漠盾牌”行動計劃開始運行了。

計劃確定後,美軍製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其他出兵國家也分別行動,完成各自的戰略部署。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8月中旬,多國部隊最高層組成的作戰指揮機構走馬上任。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醫療隊。一時間,海灣地區到處是各國的武器、士兵,戰爭一觸即發。

麵對國際社會的經濟製裁和多國進駐的部隊,伊拉克一邊打出了“聖戰”的旗號,轉移阿拉伯國家的矛頭,一邊拖延時間,企圖使海灣衝突長期化、複雜化,進而分化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陣營。

美軍見“沙漠盾牌”計劃無法威懾伊拉克,旋即擬定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行動計劃,得到美國國防部長切尼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的批準。

為了避免戰爭爆發,聯合國做了最後的努力。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通過,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但當1月9日美國、伊拉克雙方會晤結束後認為都沒有妥協的必要。就這樣,在1月16日美國向伊拉克開戰。

在美國宣布對伊開戰之後,2月24日,當地時間淩晨4時整,多國部隊也向伊拉克發起了大規模諸軍兵種聯合進攻,至此,海灣戰爭達到了最後階段。多國部隊聯軍率先在戰線中部發起攻擊,吸引了伊拉克軍事統帥的注意力。然後,東南兩翼開始行動,相互配合進攻。擔負主攻重任的美國第七軍發起決定性攻擊,殲擊伊軍主力部隊。伊拉克軍隊多種戰術包圍下先是頑強抵抗,後是有秩序地撤退,並且在撤退中點燃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造成了大規模的石油火災及海洋石油汙染事故,影響至今。

100個小時的戰鬥之後,隨著阿拉伯部隊已經控製了科威特城,戰事接近尾聲,聯軍宣布戰爭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