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暫時停止後,伊拉克知道無法再與多國部隊對抗下去,表示接受美國提出的停火條件並且履行聯合國安理會曆次通過的有關各項決議。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安理會於4月3自以12票讚成、1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海灣正式停火決議,即687號決議。海灣戰爭至此宣告結束。
在海灣戰爭結束後,有統計顯示了參戰雙方的戰爭損失。伊拉克方麵共有43個師參戰,其中,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做了俘虜。而多國部隊方麵僅有126陣亡,12人失蹤,人員傷亡比例懸殊。此外,伊拉克為此次戰爭損失了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和2917門火炮,空軍也喪失了107架飛機。
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一場戰爭。它伴隨著兩極格局解體,冷戰結束後出現,在局部點燃的重大戰事。對於世界來說,它反映了局部地區各國家、各民族在向新格局過渡時期的深刻矛盾,也大大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使得美國在今後處理國際事務上保持了“領袖”姿態。而作為另一“極”的大國蘇聯隻能眼睜睜看著事態發展而毫無辦法,反映出蘇聯已經危機重重,無法作為撼動世界的大國存在了。
這場戰爭結束以後,科威特王室與布什家族展開了密切的聯係,當美國再次涉足海灣地區時,科威特為美國提供了軍事基地。
在軍事上,這場戰爭體現了新科技時代的特點,高科技元素充斥在武器裝備中,從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轉變為以精確性打擊點為主之上,空戰、電子戰、遠程火力戰、夜戰等等種類繁多又相互配合,效果突出。
100. 亞洲“四小龍”
二戰後,亞洲地區的新加坡、香港、韓國、台灣經濟情況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創造了20世紀60年的發展奇跡。這四個地區擺脫了從前單一的經濟模式,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創造了引起世界關注的“東亞模式”,躋身“亞洲四小龍”。
在二戰後全世界都忙於恢複發展經濟過程中,四小龍抓住了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時機,吸引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從發展中地區一躍而起成為世界公認的發達地區,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地區提供了榜樣和模式參考。
亞洲四小龍的發展之路是在較高權力集中,而非完全民主的前提下開啟的。也就是說,保證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政治前提是有一個穩固的中央政權。在政府的大力改革產業結構時,第二產業取代第一產業在GDP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產品出口比重大於進口,第三產業實現跨越性發展,國際化、信息化越來越快。
在經濟發展之初,新加坡製定了出口工業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成為外國的加工基地。使得國家從以服務業為主轉變成向以製造業、金融業、商業貿易、運輸與通訊為主。
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得到英國的政策支持,金融業和自由貿易政策得到支持。
台灣與韓國的則是通過技術創新,使經濟從農業型為主變為技術型為主發展模式。其中,台灣從外國直接投資的同時獲得了先進技術,韓國貸款購入成套設備,並模仿、創新,使得技術在短時間之內就趕上了國際水平。
在各地發展的階段中,雖然同為先進,但是狀況卻大不相同。其中,新、韓、台在工業化進程中外部環境比較平衡,外彙儲備額充裕,但是韓國在國際收支中卻長期陷於債務問題當中,赤字比較嚴重。此外,在分配問題上,這四個地區有所差別,雖然人均收入均走在是亞洲甚至世界前列,但是公平問題仍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