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寫在前麵(1)(1 / 1)

寫在前麵

13歲前,媽媽的作用無人可替代

為什麼是13歲?

13歲,意味著什麼呢?

從我國現行的教育體製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結束小學的學習生活,進入中學繼續求學。

從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已經結束兒童期,進入了少年期,並即將踏入青年的初期。

從孩子的生理特征角度來說,13歲,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即將跨入一個高速成長的階段——青春期。

從教師的感受方麵講,13歲前的小學生,往往更遵從學校的規矩、聽從教師的管束,可塑性很強;13歲以後的中學生,若其已經養成了頑劣的學習態度、不良的學習習慣,往往會令人束手無策。

從母親的感受方麵講,13歲以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很簡單,母親的思想通過簡單的轉化,就可以轉變為孩子的思想;13歲後,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強,不聽管教、我行我素,往往是他們標新立異的方式。

13歲,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分水嶺,這不僅是因為從此以後他們即將告別小學生活、進入中學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3歲以後,其業已成型的個性、習慣,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麵,往往是極難改變的。

作為母親,不管你的孩子尚處於幼兒期,還是學齡前、小學階段,眾多13歲以後,或者說是中學生母親的煩惱,就是你必須以之為借鑒的——

"本以為孩子上了中學,就會改掉馬虎的毛病,而事實卻是,他粗心大意的毛病愈演愈烈。"

"孩子小時候,就不愛說話,我也沒太在意。現在,連讀篇課文,他都磕磕巴巴的。"

"小學的時候,在我的強迫下,孩子還能學習點。而今,我一說該學習了,他就嫌我煩,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

馬虎、閱讀能力差、厭學等等不良現象,表麵上看,都是孩子在長大之後日益顯現的問題。可其實,這些問題的病根,在孩子13歲以前,就已經成型並根深蒂固。

有關專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從幼兒期開始到小學階段是孩子個性形成和矯正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能夠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的個性以及行為習慣方麵,就會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反之,如果錯過了這個"最有效教育期",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極有可能是無效的。

在此,母親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常常認為"孩子還小,沒關係,長大了就好了。"一位母親,就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悔恨地寫到:

孩子小的時候,就十分不愛學習,教他數數都不願意學。對此,我也沒在意,心想,這些知識很簡單,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

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十分貪玩,作業隻有在我的嚴格監督下才能完成。我心想,等孩子長大了,自製力提高了,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了,自然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方麵。

可是,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所有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小學畢業進入中學後,本就不愛學習的他對學習更是提不起一點興趣,上課睡覺、逃學,成了家常便飯。我急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我甚至把孩子關在房間內令其閉門思過……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