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後打好人格魅力這張牌
一個人要想引起周圍的人的關注和好感,就必須具有良好的人格,它是人的精神骨架,是個性色彩、道德品質及主體意識的綜合體現,它支撐著人的靈魂。那麼,在周圍人的眼睛裏,哪種人格是最吸引人的呢?美國學者安德森(N. Anderson)研究了影響人際關係的人格品質。排在序列最前麵、喜愛程度最高的六種人格品質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人格魅力是善始善終在良心的指導下產生的言行的凝結,它不允許他人的破壞,也不允許自己的玷汙。因此,18歲以後應學會打好人格魅力這張牌。
做事之前先做人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場,他的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子的妻子說:“你先回去,等回來時,宰隻小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要捉小豬殺給兒子吃,妻子不讓他殺,說:“這不過是和孩兒說著玩的。”曾子說:“不可以和小孩子說著玩,他們不懂事,全靠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言語,現在你欺騙他,不是教他欺騙嗎?母親欺騙兒子,兒子不相信母親,這不是教養之道。”於是曾子殺了小豬給孩子吃。
古人都知道做人要有原則。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講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為什麼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那就是不論你是找人辦事,還是做任何事,修身是前提,沒有修身的鋪墊,一切都無異於空中樓閣。不學好做人,越想做好的事,越像海市蜃樓,遙不可及。
做事之前先做人這不僅是一個處世原則問題,更傾向於道德問題。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稱。人們生活的環境中存在著兩種“法”:第一種是國家的法律法規,第二種就是思想道德。當一個人缺乏道德觀念的時候,就會做出不道德的行為。不道德行為的積累,最後引起質變,無疑會受法律的製裁。由此得出結論:一個不會做人的人,永遠不會完成任何高尚的理想和事業。也就是說,“怎麼做好人”和“怎麼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致的。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人們傳統觀念中的善良的人,第二是要有自己信念的人。“想做事,先做人”必須有做人的原則。原則是統籌在兩個基本條件之上的。它的根本就是審視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組成元素是時間。因此,善待生命中的時間,積極主動的工作,這是對“做好人”的無條件要求。消極被動地對待工作、對待生活,這是對自己生命的詛咒和浪費,我想任何一個有理智思維的人都會作出正確的選擇。雖然我們的工作並不偉大,也不輝煌,但是我們追求的除了物質上的滿足,更主要的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的行動由習慣、情緒、知識來決定,學校有學校的品牌,個人也應該有個人的品牌,我們應把自己作為品牌來管理,創造出自己的獨特品牌。樹立自己的品牌應該從自己的行為習慣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
一個人如果缺“德”,無論他有多淵博的知識,多強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稱得上一個完善的人。一個人的形象是由無數的人生小事組成的,一件小事展現的是一個人的整體素養和道德水平。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事”聯係的必然性,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事”。
瑞士有一家鍾表店門庭冷落,不甚景氣。一天,店員貼出了一張廣告,上麵說,“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時不太精確,24小時慢24秒,望君看準擇表”。
廣告一經貼出,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更有店主的好友打電話詢問。店主坦率地說:“誠實是我開店的原則,我不會為了個人私利而損害大家的利益。”正是因為店主有著非同一般的品格,他才能作出這樣的決定。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廣告貼出不久,鍾表店的生意開始好轉,門庭若市,生意興隆,而且很快銷完了庫存積壓的手表。
很多顧客正是由於被店主誠實的做人態度所感動的。常言說,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學做人開始。如果連人都做不好,還談何事業。
修身就是要使人品正。正則“品”端,直則“人”立。人們擇友要看人品,考查幹部要看人品,聘員工要看人品,娶妻嫁夫要看人品,選合作夥伴要看人品,幫助人也要看人品。誰會幫助一個人品不正的人呢?“人品”處於人類社會之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作為人品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正直”自然顯得格外重要。
正直是做人的根本,表現為襟懷坦蕩、秉公持正、堅持原則、剛正不阿。
正直的人必然真誠,正直的人必然實在,正直的人必然剛正;正直就是認認真真做事,坦坦蕩蕩做人。正直的人不屈不撓、不卑不亢、不畏強權、不欺弱者,並且實話實說,敢於剖析自己。
正直是做人、做事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是人們所崇敬的,是成就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種特質。有了正直做人、做事的態度,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