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做事之前先做人(2)(1 / 3)

在交往中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完全能夠體現我們對別人的尊重程度。在外表上,當然要注意和場合搭配,特別是要穿著得體、整潔、幹練。這不僅能夠體現良好的個人修養,同時也是向對方傳遞一種友好、善意、尊重的信號。穿著一身得體的禮服,再加上適宜的微笑,可以想象得到,在任何場合對方都會感覺到我們帶來的“撲麵春風”般的友好;反之,蓬頭垢麵、不修邊幅、輕佻之舉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

再次,在小細節方麵展示我們的尊重。守時向來是有修養、有素質的人必備的良好品質。因為如果別人準時赴約,而我們卻姍姍來遲,這不僅是你對他人的不禮貌和不重視,更嚴重的是在浪費他人的時間,耽擱他人的事情,實在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最後,言語要得體。一個人的外在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談所表達出的素養,這是我們的特別之處。並且,在與人交往時也要特別注意言辭的把握和運用,如別人正談得投機,我們卻頻繁插話;對別人忌諱的問題,我們卻打破砂鍋問到底等,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同時還應注意什麼樣的場合配合什麼樣的言語,如在朋友的結婚喜宴上應談些喜慶的話題、吉利的話題。如果盡談些令人掃興的話,就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 社交學提醒您:

人人都渴望平等,學會尊重他人,這是一個人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的地位高低、出身貴賤、家境貧富、相貌美醜,我們都要尊重他人人格。在人們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態度。

與人為善,善待他人

有一天,子路、子貢、顏回在一起談論待人之道。子路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子貢說:“別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導他向善。”顏回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孔子很讚成顏回的做法。

人際交往中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對待,我們不能因為對方沒有善待我們就產生報複的心理,而是要用自己的善意感化對方。

在19世紀中葉的一個冬季裏,有一個少年流浪到了美國南加州的沃爾森小鎮。冬季的小鎮雨雪交加,有一家花圃旁的小道變得泥濘不堪,行人紛紛改道穿花圃而過,弄得裏麵一片狼藉。

少年看到這些,心裏很不忍花圃被踐踏,因此他便冒著雨雪看護花圃,讓行人仍從那條泥濘的小路上走過。這時,一個老人挑來了一擔爐渣,將那條小路鋪好了,於是行人就不再從花圃中穿行了。

少年問老人為什麼要給別人鋪路,老人對少年說:“我鋪好了路,別人就不再穿行花圃,我關照了別人也就是關照了我自己。”

原來老人是這個家的主人,更巧的是,他還是這個小鎮的鎮長。鎮長因為少年的善良而收留了他。

而這個少年卻時時刻刻記著“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這句話,並且心靈受到很大震撼和啟迪。他知道,關照別人雖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樣能得到收獲。鎮長的一句話,成為這個少年終生享用不盡的巨大財富,他後來成了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表達善意要多替他人著想,站在他人的立場,別人才可能依據交互精神,同樣站在我們的立場來合理地回應。大家都將心比心,交集的範圍加大,彼此有共識,當然容易溝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任何人凡事隻想到自己而不考慮他人,必然被視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歡迎。

與人為善,就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善良作為人們最美好的品質永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一個與人為善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尊重。因為他用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

吳芳便是這樣一個人,她的與人為善、熱忱助人在熟悉的人中有口皆碑。她把左鄰右舍上門等候的親友讓到自己家端茶遞煙,幫助那些剛到這個城市來的人,不僅耐心指路,而且還經常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上班時,她毫無怨言地掃地、擦地、倒垃圾等。她對善良的解釋是不求回報地,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幫助他人,看到別人快樂更增添自己的好心情。

養母過世前臥病在床住院治療,吳芳奔波於單位和醫院之間,喂水喂飯喂藥清理排泄物輕輕按摩老人肢體樣樣細致周全。值得稱道的是她對他人難能可貴的幫助。一天,和養母同住一個病房的一名老年患者要“方便”,不巧陪侍的孩子出去辦事不在身邊,吳芳見此,趕忙上前去幫忙,攙扶著這位老人去了衛生間。由於老人年歲已高,脫褲子、提褲子也得需要人幫忙。但是老人怕吳芳不好意思,便站那兒不動。吳芳立即明白老人的意思,二話沒說就幫助老人脫下褲子,上完廁所後又幫助老人把褲子提好。老人感動得連誇吳芳是一好姑娘。

一次,單位一部門經理退休,當人事部門通知吳芳到這一崗位供職時,那些早已窺視這一位置的多少雙眼睛們很自然地就用疑惑、不滿甚至嫉妒的眼光掃描她,幾個曾經對這一位置心動進而行動的角色很有些“氣不打一處來”的惱火。天性善良誠實的她壓根兒沒把出納崗位和自己往一塊兒想,更沒想到一不留神開罪了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