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年輕人,你的工作更重要,你先停吧。”奧巴馬將車退了出來,做了個手勢讓老人停了進去,“我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還是您先吧。”這樣為了開會不遲到,奧巴馬就隻有將車停在了外麵並接受罰單。要說明的是,這個老人就是貝克教授。
如果奧巴馬毫不謙虛地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而去爭奪這個車位,那他就永遠也得不到貝克教授的聲援。
事實上,即使是朋友,也寧願談論他們自己的成就而不願聽我們吹噓自己的成就。所以不要時時向他人誇大自己的成就,我們要謙遜,這樣永遠能使人喜歡。
★ 社交學提醒您:
謙虛做人是一種品德,是尊重別人的一種方式。古話說:“謙受益,滿招損。”當我們以謙遜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就能減少一些衝突,還容易被他人接受。在人生的舞台上,那些謙虛豁達的人比那些自尊大、炫耀自己、貶低別人的人更能贏得更多的知己和成功的機會,他們會因為自己謙虛的品格而處處受歡迎,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
勇於認錯能提升你的形象
私塾裏有一個老師瞌睡特多,經常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看書或練字,而他自己則趴在講台上鼾聲大作。
有學生不服氣,便去問老師:“先生,為什麼你要在課堂上睡覺?”
老師便對他的學生們說:“我是為了在夢裏去見古代的聖賢們才要睡會兒。這就像孔子夢周公一樣,孔子醒來把聖人講的話告訴弟子,我也得常去向聖賢們請教請教。”
有一天,學生們見老師又在課堂上睡著了,也合上書趴在桌子上睡。老師醒來後看見學生在睡覺,很是生氣,狠狠地訓斥了他們一頓。學生們理直氣壯地說是學老師去見古聖先賢,和他們請教問題。
老師於是問道:“那他們都對你們說了些什麼?”
“我們在夢裏遇見古聖先賢,就問他們,我們的先生是不是每天都來?但聖賢們卻說從來沒有見過您!”
老師不禁啞然。
不要為自己的過錯編造任何借口,也不要把責任強加於別人的頭上。既然自己都無法做到,又如何讓他人心悅誠服。
一個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認錯誤,不改正錯誤。
鬆下幸之助說:“偶爾犯了錯誤無可厚非,但從處理錯誤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清楚一個人。”老板欣賞的是那些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錯誤以補救的職員。那些一犯錯誤就辯解開脫的員工,隻會引起老板的反感。
有一個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工程師,有學識,有經驗,但犯錯誤後總是自我辯解。他應聘到一家工廠時,廠長對他很信賴,事事讓他放手去幹。結果,卻發生了多次失敗,每次失敗都是他的錯,可他都有一條或數條理由為自己辯解,說得頭頭是道。因為廠長不懂技術,常被他駁得無言以對,理屈詞窮。廠長看到他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推脫責任,心裏很惱火,隻好讓他卷鋪蓋走人。
能坦誠地麵對自己的錯誤,再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結果,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謹慎行事,而且別人也會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勇於承認錯誤,說明你是一個敢作敢為人,這樣有助於提升你的形象,在人際交往中會形成好口碑。
二十多年前,劉先生當電視台記者的時候,有一次要去美國采訪一個電影節。當時去外國的手續很難辦,不但要各種證件,而且得請公司的人事和安全單位出函,於是他托電影公司的一位朋友代辦。
劉先生好不容易備妥了各項文件,送去給那位朋友。可是才回公司,就接到電話,說少了一份東西。
“我剛剛才放在一個信封裏交給您的啊!”劉先生說。
“沒有!我沒看到!”對方斬釘截鐵地回答。
劉先生立刻趕到那位朋友的辦公室,當麵告訴那人他確實已細細點過。
那人舉起劉先生的信封,抖了抖,說:“沒有!”
“我以人格擔保,我裝了!”劉先生大聲說。
“我也以人格擔保,我沒收到!”那個人也大聲吼回來。
“你找找看,一定掉在了什麼地方!”劉先生吼得更大聲。
“我早找了,我沒那麼糊塗,你一定沒給我。”那個人也吼得更響。
眼看采訪在即,劉先生氣呼呼地趕回公司,又去重新“求爺爺、告奶奶”地辦那份文件。就在辦的時候,突然接到那個朋友的電話。
“對不起!是我不對,不小心夾在別人的文件裏了,我真不是人……”那位朋友說。
劉先生怔住了,忘記是怎麼掛上那個電話的。
劉先生說雖然那件事是他朋友的錯,可是他卻十分敬佩他的朋友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