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東廠胡同有遺德(5)(1 / 3)

回到東廠胡同的黎元洪已心灰意冷,當天即通電引咎辭職,即使馮國璋來電表示奉還大總統職權,他也複電不受。在馮氏回到北京宣誓就職以後,他便攜家眷親隨黯然離開了北京“大德堂”,趕往天津,當寓公去也。

查史籍,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晨,張勳擁溥儀複辟;2日晚,黎元洪赴東交民巷避難;3日,段祺瑞馬廠誓師,14日進入北京,並迎大總統回東廠胡同私宅;8月28日,黎遷居天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中國和黎氏的命運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

天津的黎宅有兩處,我去看的隻是其中的一處。

但這已經是不複存在的一處了。1976年夏夜的那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不僅使唐山、天津一帶瞬間死難了近三十萬條鮮活的生命,而且,還使數不清的老房新宅轟然變成一地殘磚碎瓦,這其中,就有黎元洪遺下的那幢十分漂亮的洋樓。

2000年6月的一個下午,我在天津的解放南路探看原黎公館故地。原德租界的威廉路中段,隻有一幢可望而不可即的雄偉巨樓矗立在先朝副總統故宅的廢址上,門口有兩位立得筆直的士兵在站崗。士兵身後的紅漆大字標牌赫然注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

黎元洪先後寓居天津兩次,換言之,亦即他曾兩度出任大總統又兩度辭職回津——第一次是因理不好與段祺瑞的關係,結果把政局攪得亂七八糟自己不好意思再幹了;第二次是被急於取自己而代之的曹錕壓迫得走投無路不得不灰頭土臉地回到這海河邊上。

說來生氣,不是那個打敗了奉係的曹錕一個勁央求,自己哪會再度出山?曹錕的頭號大將吳佩孚以少勝多,贏了直奉戰爭,曹氏便想登上大總統的寶座,隻因一時覺得分量不足,加之吳佩孚的反對,才不得已請出了前總統黎元洪。

於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上一回當總統也是6月),黎元洪在各方的擁戴下,專車入京,二度就任大總統。

五年的賦閑,使他已無意於政治。這位愛吃西餐、愛穿西服、愛騎洋馬、愛打網球的歐美思想與生活方式的崇尚者,此時已成為誰也不敢小覷的大實業家,他在房地產、金融、礦業等諸方麵的大商海裏弄潮戲浪,居然如魚得水。他推辭了代總統馮國璋按月發給他的三千元生活津貼,繼續表明他一貫清高的為人準則。

他是在軍閥們答應“廢督”、“裁兵”、“整理財政”三項複職條件後才回到東廠胡同的。

其實他明白自己為何能卷土重來。曹餛的資望不夠,南方割據政權“軍政府”又一直存在,隻有他才合適做直係靈魂人物吳佩孚認可的國家元首。

老友章太炎也看出了這點,那個連袁世凱都敢罵的“章瘋子”寫道:

吳佩孚此次行事,頗效項城(袁世凱),但以資格未充,又於南方絕無信用,故不得不借公籠罩。

有趣的是,書生氣十足的章大師怕老實巴交的朋友受直係軍人之製,竟想出了“遷都武昌”的奇怪主意!他告誡老友說:

必欲複位,請南都武昌,無滯宛平中。

首都是不會遷的,但態度是要表的。黎元洪對記者們發表談話:

餘為中華民國一分子,既是各方麵迫於救國之誠,為促餘複出任職,餘豈能再事高蹈?亦隻得犧牲個人前途。

臨危上任,對明白人來說,當不是什麼值得慶幸的好事。所以,中國古人就有了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之”的名言,老外也經常有人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悲壯豪言。複出的黎元洪也許正是以這種心態坐回中南海居仁堂裏的。

倒黴的是,這次剛好幹了一年,就又飽嚐了軍閥的顢頇與欺壓,他不得不齎誌而歸。真是應了一年前的預言:犧牲了個人前途。

這一次,直係軍頭們很蠻橫地趕走了他。

民國十一年(1922年)以後的直係,是何等的威風!他們先後將老段的皖係和張作霖的奉係打敗,成了北京政壇的新霸主。吃飽了撐的,津門布販子出身的曹大帥竟想過元首癮!盡管吳佩孚頗不讚成,但擁曹派——多數直軍將領和部分北京政客——已經等不及了,軟硬兼施逼黎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