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茫茫煙蔓尋何處(8)(2 / 3)

花白胡子上垂著清鼻涕的老人還在講兒時見到的景象:

吳墓平常很少有人來掃墓。倒是有一個人,在他的墳邊上蓋了間屋住,聽說是他手下的人,一直住了好多年,後來去了那邊的村裏當了學校的工友,文化大革命來了,這個人就不見了。

不知是天太冷,還是講述者的歲數太大,老人說不清“文革”時誰來搗毀的吳墓,也說不清原先的吳墓是什麼場麵,隻是糾正了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叫法,說他們莊叫小黃門兒,不是普蘭店。

查證史料,老人說得對,吳墓的確一直簡陋如斯。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吳氏下葬時,空曠的四十畝陵園裏,竟隻建好了一座孤零零的墳包,甚至連墓碑也沒有立起!設計藍圖上,尚有神道、碑亭,尚有石人、石獸,尚有一片蔚然的林木,尚有一道肅穆的大牆。然而,都沒付諸地麵上矣。究其原因,竟讓人難以置信——資金不足!

唉!說說當年吧。彼時,八年抗戰已經取得勝利,百廢待興,國民政府在南京槍斃了齊燮元等大漢奸的同時,也著手褒獎國難時期的一些有影響的故人。已辭世七年的吳佩孚理所當然地成為政府明令褒揚的人。時任貴州省主席的楊森與另一位川籍要人鄧錫侯飛到北京,出麵以“故舊袍澤”和“平市各界”的名義發起公葬。吳氏的故友、行政院院長孔祥熙親任營葬委員會主任委員,在北平主持華北軍政的最高長官(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將軍亦就近擔任主委。因吳氏乃有口皆碑的清廉之人,遺屬自然無力厚葬之,所以,營葬委員會在報紙上刊發廣告,並往各地發函,征集捐款。

至於國民政府為何不把好事做到底——撥專款為吳修墓,恐與內外交困不無關係。國、共兩黨的紛爭已經演變成此熄彼燃的狼煙,內戰的陰影遮黑了中國的天空,一時間,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營葬委員會募得的大筆善款,到頭來竟隻夠勉強讓故人入土為安的了!而且,朝中也有非議,已赴美國考察水利的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即為其代表。馮氏對吳佩孚的仇視是不言而喻的,國民黨內其他政敵對蔣介石的抵製也是可想而知的。蔣介石不能不審慎處理此事。但老蔣終究要表示表示,所以,他題寫了一塊“正氣長存”的匾額,還擬就一副頗為不錯的挽聯:

三呼渡河,宗澤壯心原未已;

一歌見誌,文山正氣自長存。

說吳氏是誓死抗金的大英雄宗澤,是寧死不屈的偉丈夫文天祥。總之,是民族英雄。

國民政府明令褒電:

故吳上將軍佩孚,於淪陷期間,忠貞不屈,大節凜然,為國殞歿。為表彰忠烈,追贈陸軍上將銜。

李宗仁將軍和北平特別市市長何思源先生共同主持了公祭儀式。是日,全城下半旗致哀。長長的車隊從鼓樓經王府井大街、長安街、西單出西直門,抵達此地,那一天,又是一路的人山人海。

說起來,在這玉泉山下購買墓地,是絕好的選擇,因死者生前所崇敬的關羽,死後即曾在“玉泉”顯靈;而葬子玉於玉泉山,又正可彰顯故人潔如白玉的品格。隻因囊中羞澀,吳墓工程就隻能夠量入為出了!

不到三年,“北平”又改稱了“北京”。就在共產黨建國後的第十五天——1949年10月15日,吳之二夫人張佩蘭病逝於什錦花園,被嗣子吳道時送進墓室內與吳佩孚合葬。其時,吳道時已把十餘年前死去的生父吳文孚的墳遷到吳墓旁。兩年後,這位“兼祧”的兒子亦辭世,被運乾、運坤兄弟安葬於此墓前。1957年秋,吳道時的生身母親(亦即吳佩孚之弟妻)陳佩秋病故,與文孚合葬,她成了入土此墓地的最後一位吳氏家屬。又過了九年,駭人聽聞的文化大革命率先在北京開始,“反動大軍閥”的墓首當其衝,墓廬被搗毀,墓穴被鑿破,棺木被打開,屍骸被拋棄……紅色風暴摧毀過後,就隻剩下這座空空如也的水泥殼……

回青島後,我從《北京舊聞叢書·京西名墓》中又查到了一點相關的文字:

墓地四周有鬆牆圍護,墓前立著一通石碑,上刻“孚威上將軍吳公之墓”,鬆牆外邊立一塊“吳佩孚墓地”指示牌。吳佩孚手下一位師長,在墓地建成兩間丙舍(即陵墓旁的小屋),自願充任守墓人,長年居住守護在這裏。

空墓裏發出的聲響,莫非就是那個自願為吳大帥守墓的神秘長者的絮絮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