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林彪指揮共產黨軍隊攻克沈陽城後,依然讓這座豪宅保持了文化功能,隻是把“東北圖書館”從北邊的哈爾濱搬遷過來,使其內涵更為豐實。到共和國時期的1957年,圖書館又分出檔案館,東北圖書館與東北檔案館兩館一直並存院內。“文化大革命”初期,天下大亂,各地軍人秉權,沈陽軍區曾三次派人前來查閱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叛徒”材料——劉在青年時代曾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還真的被抓進張學良的監獄待了一個月。共和國第二任元首被殘害致死的三大罪名“叛徒、內奸、工賊”,頭一項便是從這大帥府裏查到的“白紙黑字”。到1970年,東北檔案館搬走,遼寧省文學藝術聯合會和遼寧省作家協會又被安排進來填補空白。劉禾的父親是省文聯的專業作家(詩人),所以,她也就無意間成了前大帥府裏的居民。
那時候,裏麵可破爛了!總共有五十多戶人家哪!直到90年代以後,裏麵的人家才都搬了出來。劉禾且行且歎。
雖然這邊的三進院加後頭的大、小青樓都已被辟為對公眾開放的場館,並成為“沈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西院仍是政府主管部門的辦公地。有一幢幢異國風格的紅磚樓房的大院,本來是長兄張學良要給眾多弟弟們建的家,因“九一八”事變,張家一天也沒住上。至今西院大門口依然掛著“遼寧省文化廳”、“遼寧省文物局”的大牌子,其個頭比大帥府正門的兩塊牌匾還大呢!
大帥府正門的那兩塊金屬牌匾上,嵌著此宅的過去與現在——張學良舊居陳列館、遼寧省近現代史博物館。
其實,張學良隻是這個龐大建築群的第二代主人(據說,沈陽房產檔案上戶主一直登錄的是“張學良”仨字)。管這兒叫“張學良舊居”和“少帥府巷”都不準確,也許叫“元帥府”或“元帥胡同”更為貼切,因為這兒首先是張作霖的住處。
民國元年(1912年)9月,中華民國陸軍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張作霖開始在沈陽城裏興建這座豪宅,從民國五年(1916年)他攜家眷入住,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他在此宅內過世,除去最後在天津和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外,十多年他一直在這深宅大院裏主家、主軍、主政。
如同阿Q忌諱光亮,張作霖最不願被人提及早年落草為寇的經曆。其實與他當“胡子”的短暫歲月相比,他當官軍的時間更長——前清時,他從甲午戰爭時的哨長做起,曆巡防營統領、關外練兵大臣兼二十四鎮統製;進入民國,他更是以奉天督軍銜執掌東三省的最高軍政大權。咳!人不能幹醜事,雪白的綢衫上有過汙點,任後來使多大的勁兒也搓洗不淨了。
但更大的醜事是他在武昌首義後的鎮壓奉天“亂黨”之舉。不是他的攪局,東北的光複要更早一些。
駐防近千華裏之外的巡防營前路統領張作霖,在聽說省城裏的革命黨欲起事後,竟率全部七個營的兵力挺入奉天城“勤王”,即保住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地位。這一次,直覺讓這個“省軍區”的“旅長”大獲其利!他平息了革命黨人的起義夢想,一躍成為奉天全省最有權勢的軍事長官。盡管其不光彩的發跡史一直為革命黨人所詬病,但東三省未經動亂而平穩過渡到民國,卻不能說與他無關。民國成立之後,他從一鎮之統製,搖身變成一師之師長,換的是頭上的帽子,不換的是擁兵自重的思想。清朝的鎮亦即民國的師,統製就是師長,真是“換湯不換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