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關於政協的爭論,實際上反映了戰後國民黨內對內外環境和國共關係的不同看法。一派為強硬派,視政協為應付時局之舉,所謂以和待戰,並以CC係、黃埔係及若幹堅持反共立場之高級官員為主力;另一派為溫和派,主張考慮國內外大勢,與中共謀和,並以政學係、英美係及若幹與蔣接近之高級官員為中堅。兩派對國民黨根本利益的維護其實並無差別,所不同的是,後者之主張將使國民黨現時就要讓出若幹以往獨享之權力,自然引起前者之強烈反彈,並自詡為國民黨利益更忠實的代表。但對前者而言,“不幸”的是,後者在國民黨政協代表中居於多數。參加政協的國民黨八位代表,孫科、王世傑、邵力子、張群主張對共妥協,陳布雷傾向於妥協,吳鐵城態度不定,隻有陳立夫和張厲生持反對態度。國民黨未為政協舉行黨的決策會議,而主要依靠政協代表與蔣介石的個人溝通決定政策,於此均對溫和派有利。溫和派認為:如決心在政協徹底解決中共問題,則應抱最大之忍耐,定最後之讓步,持與各方融洽協商。他們的出發點是:國內方麵,大戰以後,民多厭戰,如仍用兵殊非人民所願讚同;百業凋殘,民力已盡,作戰費用極難籌措;人民如仍無以為生,勢必鋌而走險,易受共黨之煽惑裹挾,致與政府對立;國軍風紀不佳,督之繼續作戰,一敗即難收拾。國際方麵,美國與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對國共均施壓力,如過於反其道而行之,恐將招致共同幹涉,或美軍即行撤退;倘使美軍民演變至“棄我如遺”,則影響之惡劣不難預計;複當防蘇聯因不滿英美之故,更以共黨之擾亂為有利,嗾使共黨為所欲為。因此,軍事解決困難殊多,亦為國際所不願,惟有利用政協以求解決內部糾紛。他們認為,政協能合理合法徹底解決中共軍隊與政權問題固好,即使不能解決,起碼亦須使其他小黨派能參加政府,並使中外同情政府之苦心,為國民黨贏得國內外支持。《國民黨關於政協的意見簽呈》,《蔣檔:特交檔案·分類資料·(防共)國共協商卷》,010卷5號。他們之如此認識,對國民黨在政協的讓步確不無影響,但也激起了國民黨黨內更激烈的爭論。
1.戰後國民黨對共政策的關鍵轉折(1)(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