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閉幕後,民主化進程開始啟動。2月中旬,憲草審議委員會舉行會議,就憲草問題作原則探討。有關情況,請參閱孔繁霖編《五五憲草之評議》,時代出版社,1946。2月25日,國共美三方代表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簽署了《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就國共雙方長期爭執不下的軍隊問題作出原則規定,重慶《中央日報》1946年2月26日。使戰後國共關係之緩和達到高峰。為了回應國民黨內對政協的批評,參加政協的國民黨溫和派代表均有公開言論為政協辯護,孫科稱政協決議已經黨內通過,成就很大,並稱如六屆二中全會“壓迫他,他即脫黨”;張治中宣傳政協獲得圓滿成功,認為中國“結束了過去以武力從事政爭的舊曆史,並將步入和平建設的新時代”,保證國民黨將百分之百地履行政協決議;王世傑、邵力子等也為國民黨在政協的讓步作了辯護。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第593頁;《新華日報》1946年2月9日;《王世傑日記》,1946年2月3日;《時事新報》1946年2月24日。蔣介石的謀士之一陶希聖認為,政協“為政局轉變之開端。本黨之政策固以開放政治而統一軍權為基點,然即令軍權不能如願統一,甚至再決裂而用兵,政治之開放亦為定局。蓋必如此,始可在國際獲得諒解,在國內致共黨於孤立也”。為了因應政治開放後的局麵,他向蔣獻言,“本黨必須把握最後之力量,培養社會之根基,改變作風”,“今後一定時期之內,本黨必須能退始能進,且以退為進,必須能守始能攻,且轉守為攻”。在具體作法上,他建議“黨的作法必著著改變,其基本方向為轉化由上而下之統治,為由下而上之競爭。黨必施用壓力及助力,使黨員向實業、文化、地方自治、國防建設數者投身。尤期其各守社會的立足點,從事選舉運動,以爭取各級民意機關之地位”。陶希聖:《對政治協商會議及其後政局轉變本黨之政策》,《蔣檔:特交檔案·分類資料·(防共)國共協商卷》:015卷10號。
1.戰後國民黨對共政策的關鍵轉折(1)(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