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六屆二中全會對政協及對共政策之爭論
1946年3月1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在重慶開幕。檢討國民黨對政協決議的態度,並確定應取立場,為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中共問題本未列入會議日程,可是在1日舉行的預備會議上,劉健群(中執委、三青團副書記長、黃埔係)首先質問:共產黨問題是否包括在政治協商會議報告內?並提出關於各黨派動向,尤其共產黨方麵,應作詳細檢討。主持人、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經請示蔣介石後答稱,共產黨問題,總裁說可以包括在政協會議報告內。次日,蔣介石又將李宗仁關於政協後應如何訓練黨政人員以為他日政爭之資本的電報批給吳鐵城,並稱“今後究應采取何種方式與異黨鬥爭,確為當前第一急務。希即提出二中全會商擬具體方案為要”。接著,劉季洪(中執委、西北大學校長、CC係)等六人提議:“此次政治協商會議之主要目的,在求軍隊國家化,中共軍隊究竟能否遵照協議改編?有無誠意?政府有無把握使其就範?擬請先作報告,再行檢討。”這樣,對共政策就在國民黨內部分人士的要求與蔣介石的縱容下,成為會議主題之一。
關於對政治協商會議及對中共的政策,在六屆二中全會的第八次和第九次會議上進行了激烈爭論。3月7日,二中全會舉行第八次會議,由戴季陶主席。本次會議的發言均見《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第八次會議速記錄》,黨史館:62/612-1。首先由孫科報告政協經過,說明“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完全是秉著本黨多年來以政治方式解決國是的一貫政策”,並對政協各項決議進行了解釋;認為各黨派代表在會中“對於每一問題都能殫精竭慮,多為國家民族打算,少為黨派利益計較”;強調“所有的協議,都在不違背革命主義,與不動搖國家法統之下,來容納各方麵的可行的意見”。
孫科報告後,首先發言的是張繼(中監委、國府委員、前西山會議派),他一向以老資格反共領袖自居,持僵硬的對共立場。他提請與會者注意,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討論政協的結果,因此希望大家慎重考慮與討論。他認為:政協就是容共,結果是政權中心發生動搖,因此對事關國民黨存亡之政協,根本反對,並請總裁重新考慮,把政協協議根本推翻。他質問說:共產黨絕不肯把軍隊交出來,我們為什麼還要給其法律名義和地位,讓其來搗亂?既然政協的錯誤,我們已經看得很清楚,為什麼不趕快設法糾正?他的結論是:對政協協議根本反對,不如否決了,我們中央還有辦法,好壞也罷,大家一致,不然共產黨同在裏麵更不得了。張繼的意見代表了國民黨內對政協和對共政策的極端反對派,主張不承認政協決議,即使為此與中共決裂亦在所不惜。
發言讚成張繼意見的還有若幹人,如羅貢華(候補中執委)、苗培成(中執委、兩湖監察使、CC係)、張強(中執委、CC係)、黃宇人(中執委、CC係)等。他們的意見是,政協是國民黨的失敗,而這個失敗的結果,不能不說是國民黨前途的最大危機。他們主張將政協決議由二中全會否決,以後再另想辦法。
賴璉(中執委、海外部副部長、CC係)的發言代表了另一種意見,即承認政協決議的現實,但須有一定條件,而對憲草決議則不承認。他在發言中稱:政協的召集是求國內的團結,適應國際的情形。總裁這種苦心孤詣,我們應絕對尊重和原諒。但政協事實不但變更了政府的根本性質,而且動搖了黨的法統,憲草案修改了總理遺教,是我們黨的羞恥,也是國民黨最大的讓步,結果是助長了異黨氣焰,減低了同誌鬥誌,動搖了革命精神,增加了黨內離心力,暴露了本黨弱點,鼓勵了政客投機取巧,僥幸分子造反作亂,使國民黨麵臨最大的危機,如不予挽救,前途實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