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為協同不好,各戰場之間、各戰場內部以至軍與軍、師與師之間,少有協同配合的成功範例。進攻時如此,撤退時更是如此,往往是一支部隊與另一支部隊守望相助,卻終不得助,這種情況多次出現,導致作戰中的惡性循環,守者對援者沒有信心,不敢堅持;援者認為守者不會堅守,救援緩慢,原定的決戰設想便總是落空。蔣介石承認:“我們一般赴援部隊因為在未出發的時候不先加研究,更沒有切實的準備作積極的行動,而隻怕在中途被匪軍伏擊或包圍,這樣一開始便沒有信心,就存著不能達成任務的心理。同時被圍的部隊因援軍不能及時達到,又不相信援軍能達成其增援目的,因而不敢持久固守,寧可冒險突圍,以致全部覆滅”,這是“我們國軍將領最可恥的一件事。”《剿匪戰略戰術的總檢討》(1947年4月20日),北京軍事圖書館藏抄件。山東孟良崮戰役即為顯明例證。此役中共華東野戰軍一改傳統戰法,舍弱取強,表明他們能夠根據主客觀形勢而適時改變戰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造成強弱易勢。而國民黨統帥部起初未能判明華野的真實意圖,完全沒有料到其敢於強行楔入重兵雲集的己方部隊當麵中心。5月15日整七十四師被圍後,師長張靈甫先“以為左右友軍,在毗接相靠,決不會有意外問題”。國民黨統帥部亦認為決戰時機已至,命令張部堅守,而以整十一、二十五、四十八、六十五、八十三師和第七軍增援孟良崮,同時周邊還有第五軍和整九、二十、六十四師接令向孟良崮運動,企圖一舉圍殲華野部隊。這些援軍多數離孟良崮隻有一兩天路程,且不乏精銳之師,如能及時趕到戰場,華野將承受相當壓力。然而當張部在孟良崮苦戰之時,援軍卻行動遲緩,多則前進十餘公裏,少不過三五公裏,表現出缺乏協同精神,不能互救的頑疾。身為兵團司令的湯恩伯,在16日不能不以近於懇求的語氣電令各部增援:“張靈甫師連日固守孟良崮孤軍苦戰,處境艱危,我奉令應援各部隊,務須以果敢之行動,不顧一切,星夜進擊,破匪軍之包圍,救袍澤於危困,以發揚我革命軍親愛精誠之無上武德與光榮,豈有徘徊不前、見危不救者,絕非我同胞所忍,亦恩伯所不忍言也。”《國民黨一兵團孟良崮戰役戰鬥詳報》,中共山東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中共臨沂地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孟良崮戰役》,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第427頁。比較之下,此役華野六縱接到合圍命令後,從魯南晝夜兼程,隻用兩天時間便趕了200裏山路,攻占整七十四師後退必經之地垛莊,斷其退路,完全出乎張靈甫的意料,表現出高度的協同作戰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