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之初國民黨的軍事戰術失誤(4)(1 / 1)

其四為指揮和情報能力低下,對戰略戰術的理解近於教條與機械。國民黨軍不少戰區主官仍為長期沒有實戰曆練的老朽無能之輩占據,其中明顯的例子是劉峙和李仙洲。1946年9月,劉峙輕率下令原為齊頭並進、會攻定陶的整三師和整四十七師分別攻擊菏澤和定陶,使兩部之間的距離拉大,結果為中共晉冀魯豫野戰軍所乘,整三師全軍覆沒,劉峙因指揮無能而於戰後被免職。1947年2月,守萊蕪的第二綏區副司令李仙洲突圍心切,率部出萊蕪城後,未派部隊占據突圍路線外側山地要點掩護,也未派部隊留守萊蕪以為支持,結果被中共華東野戰軍於前設伏,於後斷其回城之路,而李部位於狹長地段,機動空間有限,不能展開,隻能被迫向內收縮,致互相擁擠,隊形大亂,無法實施有效指揮。未有多少戰鬥即迅速瓦解,4萬人的部隊,不過4個小時即遭全殲,李仙洲及多名高級將領被俘。事後檢討,蔣介石認為失敗“全在於李仙洲司令官指揮部署之錯誤及其怕敵心理所造成”,並訓斥負責指揮的王耀武說:這次你選派的將領也不適當,李仙洲的指揮能力差,你不知道嗎?撤退時他連後尾也不派,這是什麼部署?你為什麼派他去指揮?如派個能力好的人指揮,還不致失敗。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6(上),第394~396頁;王耀武:《萊蕪蔣軍被殲記》,《文史資料選輯》第8輯,第129頁。在對於戰術的機械理解方麵,張靈甫可為例證。孟良崮戰役打響後,張靈甫為集中兵力,固執於所謂居高臨下的優勢,將部隊拉上孟良崮高地,然而“退守山地之後,飲料斷絕,渴不可支,體力漸弱,各種火炮以俯角全失,效力降低,且陣地毫無遮蔽,全受共方火製。而山地概係岩石,匪方射擊威力倍增,人馬損害更大,尤以我軍騾馬及雜役兵夫,受敵炮擊驚擾奔竄,引起部隊混亂,致使掌握困難,匪軍因得自各方滲入。”《國民黨一兵團孟良崮戰役戰鬥詳報》,《孟良崮戰役》,第251~253、432~433頁。張靈甫最後隻能以慘敗身亡而結束此役。同時,軍隊指揮係統疊床架屋,自統帥部至行營(或綏署、綏靖區)至軍至師,至少有四五級之多,命令來回反複,大大削弱了部隊戰鬥力。萊蕪之戰,第二綏區司令王耀武判斷華野將圍攻李仙洲部,遂於2月16日令李部後撤,但徐州綏署和南京統帥部則判斷為“共軍敗退”,嚴令李部重回原地。使部隊來回運動,疲於奔命。及至19日,華野出現在李部四周,王耀武不等上峰批準即命李部火速後撤。但是二天的動搖與延誤,已經注定了李部的覆滅命運。所謂“旋進旋退,輕進輕退,舉棋不定,措置乖方,渙散了軍心,打亂了步驟,以致造成了不可收拾之局。”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萊蕪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萊蕪戰役紀實》,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第287、162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