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玢是宋朝尚書,年紀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饒他!”

楊玢聽後,問:“不要急,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

“是的。”侄子們回答。

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侄子們不知其意,說:“當然是我們家宅子大。”

楊玢又問:“他們占些舊宅地,與我們有何影響?”侄子們說:“沒有什麼大影響,雖無影響,但他們不講理,就不應該放過他們!”楊玢笑了。

過了一會兒,楊玢指著窗外落葉,問他們:“樹葉長在樹上時,那枝條是屬於它的,秋天樹葉枯黃了落在地上,這時樹葉怎麼想?”幾個侄子不明白其中的含義。楊玢幹脆說:“我這麼大歲數,總有一天要死的,你們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爭那一點點宅地對你有什麼用?”侄子們現在明白了楊玢講的道理,說:“我們原本要告他的,狀子都寫好了。”

侄子呈上狀子,他看後,拿起筆在狀子上寫了四句話:“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寫罷,他再次對侄子們說:“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計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樣樣順心,生活的路上總有溝溝坎坎。你的奮鬥、你的付出,也許沒有預期的回報;你的理想,你的目標,也許永遠難以實現。如果,抱著一份懷才不遇之心憤憤不平,如果,抱著一腔委屈怨天尤人,難免讓自己心態扭曲、心力交瘁。

生活中難免與人磕磕碰碰,難免別人誤會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時之言,也許別人加以放大和責難,你的認真、你的真誠,也許別人誤解和中傷。如果,非得以牙還牙拚個你死我活;如果,非得為自己辯駁澄清導致兩敗俱傷……那麼活著還有何樂趣?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位城市人放假到農村旅遊,到了一戶農家,看到老農將一段竹筒在中間的位置開了一個剛夠嬰兒的手放進去的孔,兩頭拴上繩子,之後又把瓜子拌上蜜糖,放到鍋裏炒熟,香氣四溢。年輕人大惑不解,問老農,你們這是在做什麼,老農說,明天我帶你上山捉猴子。

第二天一早,老農把炒熟的瓜子裝進竹筒裏,然後領著年輕人進了深山,老農把竹筒的兩端拴在兩棵樹上,和年輕人隱蔽在不遠的草叢中。不一會,看到了一隻活蹦亂跳的猴子,在瓜子香味的吸引下,慢慢向竹筒靠近,確定無危險後,把手伸進竹筒的小孔中,抓住了一把瓜子,當猴子想把手抽出來時,因為握著瓜子而無法抽出來,老農與年輕人從隱蔽的草叢中向猴子走去,猴子因為握著瓜子而不懂得放棄而被老農捕獲。

這是一種最原始,而且是最有效的捕獲方法。其實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時候人們就像這隻猴子一樣,犯著同樣的錯誤,人們不願意舍棄現有的東西,安於現狀,不願意嚐試新的東西,其實人人都有自己不能舍棄的“瓜子”,做出人生的重大決策,放棄已知,或者放棄未知的時候,往往並非依據該事的相關信息,而是依據該時刻自己靈魂的原則。不過最終,人們中大多數會越來越留戀、信任已知的,而懼怕未知的,然後在某個“瓜子”報廢的時候,人們的生命或者生命的實質也隨之滅亡。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又是辯證的。世界充滿著矛盾,成功和失敗,歡樂和悲傷,擁有和失去,平淡和輝煌,看似互相對立,水火不容,實際上它們是緊密相連的。有了這一對對的矛盾,人們便麵臨著選擇,有時隻在心念一動間便翻天覆地,滄海桑田。

有選擇就有放棄,選擇了失去便放棄了擁有,選擇了悲傷便放棄了歡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隻有學會放棄,才能學會選擇。進而,隻有學會了選擇才能不斷擁有。

魯迅先生到日本仙台留學,學的是醫學,麵對著祖國人民愚昧落後,他毅然放棄了修習幾年的醫學,轉為從文,用筆來喚醒民眾,向帝國主義、封建統治、反動文人作殊死戰鬥,終於成了革命先鋒一代文豪。從這點上說,放棄何嚐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擁有呢?

但有時要做出放棄並不容易,漢代的張良和韓信就是不同的例子。張良與韓信輔助劉邦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對蕭何、陳平、張良、韓信等功臣都分別封侯。麵對這高官厚祿的誘惑,張良異常清醒,他深深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法則,毅然告別劉邦,隱居江湖;而韓信則抗拒不了“淮陰侯”爵位的誘惑,最終落了個人頭落地的結局。這個例子說明,懂得放棄的人是睿智的。懂得放棄應該放棄的,也就擁有了想要擁有的。

當今社會,燈紅酒綠,物欲橫流,誘惑人們的東西太多了。當你一旦被誘惑所俘虜,你就會靈魂迷失,喪失自我,甚至喪失尊嚴。放棄了虛榮,才能看見真實;放棄了享樂,才能讀懂生活。當人們懂得放棄什麼時,才能真正得到美好的東西。隻想一味地擁有,而不懂得放棄,是不可取的。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兩千多年前,孟子就以形象地比喻把舍與取問題,引入深刻的哲學。

魚和熊掌全都要,這是最好的,最理想的,但這種可能也最小,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魚與熊掌選一個可取的,這是理智的,是現實的,雖然僅得一個,其實恰是成功;魚和熊掌一樣也沒撈著,是悲劇,其原因又多是出自什麼都不想放棄,吃著碗裏看著鍋裏,結果是雞飛蛋打。

舍棄是理智的最好注釋。如果“得兼”已限定為“不可”,說明已經不再屬於他,愛也沒用。

被夾住的狼會咬斷自己的腿。它明白,想當完整的狼已經沒有可能,等下去皮會變成褥子,肉會被燜在鍋裏。當瘸狼總比釜中狼強,於是它理智而果斷地咬斷了被夾住的腿,而人們在麵對舍棄的痛苦時,卻常常不如狼的果斷。

舍棄是大自然的規律,舍棄是生存的一種方式,舍棄是勇敢者的行為。應該勇敢地麵對,該舍棄時就舍棄。要知道,成功者都是那些善於取舍的人。

或許,讓昨天隨風而逝,讓明天姍姍而至,失去些擁有,人們會更輕鬆。有登山者不幸將腿夾於兩石間,呼喚、推石都不得救,他竟勇敢地用刀剪將腿卸下,血流殷紅,浸潤石土,他忍痛爬行找人幫助。後來他得救了,雖丟失了健壯的肢體卻保住了完整的生命。

麵對強權富貴的逼迫誘惑,職位榮耀都成了陷阱上的屏障。李白憤然甩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超凡於名利之上,慨然擺脫擁有的羈絆,名垂千古。

學會舍棄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富貴麵前,有人並沒有接受,而是選擇了舍棄,放棄了富貴自己去闖一番事業,結果獲得了成功;在功名麵前,有人並沒有接受,而是選擇了舍棄,放棄了功名自己鑽讀一門學問,最後獲得成功;在學業麵前,有人並沒有接受,就像比爾·蓋茨一樣,最後也獲得了成功。所以說,隻有學會了舍棄,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學會舍棄,是一個人進步的關鍵。麵對曾經的榮譽,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並獲得更高的榮譽;一個人有時難免會有自卑的心理,麵對自卑的心理,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獲得自信,取得更大的進步;對於別人的讚美,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得更多的成功;麵對人生的挫折,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獲得堅強的信念,取得更大的進步。所以說,學會了舍棄,一個人才會取得進步。20幾歲應該虛心處世,誠心待人,哪怕曆經磨難,也要秉持一誌。因為虛心,所以無所藏,無所私,就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而做人,講話可以直,但不可以直作為打擊他人的手段,最忌諱的是在背後論人長短,攻擊他人。對待下屬之道,貴在誠,不貴於權術。

曾國藩是晚清的重臣名臣,他認為:對待自己身邊的人,一定應該誠心、虛心,這樣才可以團結大家的力量來做共同的一件事情。在這個權術被一些人廣泛地運用的時代,再看看曾國藩的話,不僅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當然在鬥爭當中,權術的正確運用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但卻不是唯一的處世方法,因為,除了對手還有朋友、拍檔,對於這些人就不適合再用權術了,否則就沒有真正的朋友,沒有朋友的人,心靈一定是幹枯的。

那些在背後說人壞話而當麵奉承的人,一定是幹不成大事業的人。因為幹大事業的人心懷寬廣,以誠待人,不主觀臆斷,因而能夠成為大家的首領。因為心誠就能夠誌氣專一,膽氣十足,雖曆經千折百磨也照樣意誌堅定,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誠心最主要的用途。不要以為權術是成功的要訣,沒有了誠心,沒有了底氣,權術再多也照樣會被人摧垮。

真正的謙虛,表現為自信和大度,自信中蘊藏著智能,大度中蘊藏著寬容,它與現代社會強調的“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機製、“適者生存”的理念並不予盾,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

但是現實生活中,因為取得一點點成績而自吹自擂者大有人在。有些人,確實有一技之長,在某一領域顯得出類拔萃,應該說,這種人是我們隊伍中的“傑出人才”,值得大家尊敬,如果能發揚光大,再接再厲,必定會取得事業上一個又一個成功。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開始居功自傲起來,喜歡以己之長比人之短,結果比來比去,竟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大有“超然物外”、“一覽眾山斜的感覺。這是一種悲哀。

管子曰:“言不得過其實,實不得過其名”。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事要紮紮實實,要有分寸,千萬不要過了頭。過分誇大自己,隻能走向事物的反麵,也會使人們改變對一個人的認識和看法。人的本性有爭強好勝的一麵,但應體現在對事業的強烈追求和進取心上,如果目空一切,飛揚跋扈,不僅成不了大事,得不到別人應有的尊重,而且還會對工作、事業造成阻礙,其原有的長處演變成短處,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往往是一位虛懷若穀的人,他有驕傲的資本,但他從不吹噓自己,這並不妨礙他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他的看法,反而更加贏得人們的尊重。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位名演員而自傲。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如果心高氣傲,不自謙,不虛心,將會造成眼光狹隘,成功也會從他眼皮底下跑掉。

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跳出“井底之蛙”這個小圈子,放開眼界,為人處世,不事張揚,謙虛待人,同時要虛心向他人學習,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要知道向上級謙恭是本分,向平輩謙恭是和善,向下級謙恭是高貴,向所有人謙恭是修為。為人處世以“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做銘,自然可以活得高貴,行得灑脫。

多年前,有一家酒店的電梯不夠用,打算增加一部,於是酒店請來建築師和工程師研究如何增設新的電梯。專家們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每層打個大洞,直接安裝新電梯。方案定下來之後,兩位專家坐在酒店前廳商談工程計劃。他們的談話恰巧被一位正在掃地的清潔工聽到了。

清潔工對他們說:“每層樓都打個大洞,肯定會塵土飛揚,弄得亂七八糟。”工程師瞥清潔工一眼,說:“那是難免的。”

“我要是你們,”清潔工不經意地說:“我就會把電梯裝在樓的外麵。”

工程師和建築師聽了這話,相視片刻,不約而同地為清潔工的這一想法叫絕。

於是新穎的觀光電梯產生了。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講的就是我們應當隨時像別人學習,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是客觀存在的,可有的人為什麼看起來似乎是十全十美的呢?原因就在於他是個非常聰慧的人,常常以他人之長補自己的短處,使自己的優點越來越多,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其實,正真完美的人是沒有的。相反,有些人整天不求上進,自我感覺良好,總覺得別人永遠比不過他,這樣的人,會有進步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雖然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所以,我想,當今社會很有必要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特別是對於年輕人,不僅要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學習別人優秀的思想與行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對他人說“不”,因為我們沒有義務滿足所有人的任何要求。但是,如果承諾了,我們就要盡一切努力去兌現諾言。生活中會有很多突發事件影響我們兌現諾言,但是,這正好應該成為我們慎重承諾的理由而非食言的借口。否則,我們就得準備承擔 被責備甚至被輕視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