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承諾時,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以為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那很容易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你原來可以輕鬆地做到的事可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你輕易承諾下來,會給自己以後的行動增加困難,對方會因為你現在的承諾而導致將來的失望。
某高校一個係主任,向本係的青年教師許諾說,要讓他們中三分之二的人評上中級職稱。但當他向學校申報時,卻出了問題,學校不能給他那麼多的名額。他據理力爭,跑得腰疼腿酸,說得口幹舌燥,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他又不願意把情況告訴係裏的教師,隻對他們說:“放心,放心,我既然答應了,一定要做到。”
最後,職稱評定情況公布了,眾人大失所望,把他罵得一錢不值。甚至有人當麵指著他說:“主任,我的中級職稱呢?你答應的呀!”
而校領導也批評他是“本位主義”。從此,他既在係裏信譽掃地,也在校領導跟前失去了好感。
成功的人會很注意承諾這個細節。他們不會輕易承諾某一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會輕易承諾。而在我們身邊,還會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喜歡輕易許諾別人,不給自己留下絲毫的餘地,本來三天可以做成的事情,非要拍胸脯說一天就可以完成;本來無法準時趕赴的約會,非敷衍說馬上就到;本來難以完成的事情,非要許諾說沒有問題。海口一旦誇出,做不到也無法挽回,天長日久,周遭的朋友便不再輕易相信他的信口開河,他做人的威信也一掃而光。
在你沒有完全把握的情況下,就應該把承諾的話說得靈活一些,例如,使用“盡力而為”、“盡最大努力”、“盡可能”等有較大靈活性的字眼,能給自己留一定的伸縮和回旋餘地。
你可以試著對對方說:雖然我沒有百分百的保證,但我會盡力去做的。這樣,如果完美地做到,可以在對方不抱有希望的情況下,給他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即便沒有能力做到,對方也不會因此而怪罪,畢竟我們是盡了力的,如果他要怪罪倒顯得他不近人情。所以,即使是自己能辦的事,也不要輕易承諾,不然一旦遇上某種變故,讓本來能辦成的事沒能辦成,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眼裏就成了一個言而無信的偽君子。
有些事情,當時的情況認準了,可是由於時間長了,情況會發生變化。那麼,在你承諾中可以采用延緩時間的辦法,即把實現承諾結果的時間說長一點,給自己留下為實現承諾創造條件的餘地。如果你所做的承諾,不能自已單獨完成,還要求別人幫忙,那麼你在承諾中可帶一定的限製。
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不會心存希望,更不會毫無價值地焦急等待,自然也不會有失望的慘痛。相反,你若承諾,無疑在他心裏播種下希望,此時,他可能會拒絕外界的其他幫助,一心指望你的承諾能得以兌現,結果你很可能就會毀滅他已經製訂的美好計劃,或者使他延誤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一旦你讓他的希望落空,那將是扼殺他的希望。
如此一來,你的形象就會大跌,別人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相信你了,別人也不再願與你共事,不願再與你打交道,那麼,你隻能去孤軍奮戰。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經常不負責,許下各種承諾,而不能兌現承諾,結果給別人留下惡劣的印象。如果承諾某種事,就必須辦到,如果你辦不到,或不願去辦,就不要答應別人。
比如:你承諾幫朋友辦理家屬落戶的問題,這涉及到公安部門和國家有關政策,你不妨這樣說更恰當一點:“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農轉非戶口,而且你的條件又符合有關政策,我一定幫忙。”這裏就用“公安部門辦理”、“符合有關政策”等對承諾的內容做了必要的限製,既見自己的誠意,又話語靈活,具有分寸,還向對方暗示了自己的難處(也要求別人),真是一石三鳥。
承諾不可隨意為之。明智者事先會充分地估計客觀條件,盡可能不做那些沒有把握的承諾。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信口開河、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不是給自己的懈耽不努力尋找借口。須知,有了承諾,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兌現,千萬不要亂開“空頭支票”,不然不僅會傷害對方,還會毀壞自己的聲譽,使你在社會上難有立足之處。
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走向成功的基礎,而能否兌現承諾便是一個人是否講信用的主要標誌。
“你的承諾和欠別人的一樣重要。”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當你要應承別人某一件事情時,你一定要三思而行,以嚴肅而審慎的態度去對待承諾:
(1)對把握性不大的事情,可采取彈性的承諾。
(2)對時間跨度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緩性承諾。
(3)對不是自己所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應采取隱含前提條件的承諾。20幾歲的年輕人都想著擁有成功的人生,但事情的發展卻往往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有的時候,你設定了奮鬥目標,並為之拚搏努力了,但成功離你依然很遠。這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則寓言故事:
一個人出門去尋寶,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仙人,便問仙人:“我怎樣走才能找到寶物呢?”仙人沒有說話,隻是用手向遠處一指。這個人看著仙人手指的方向,十分高興,以為寶物近在咫尺,唾手可得,於是,就激動地循著仙人手指的方向奔去。令他想不到的是,這是一條崎嶇的山路,他跌跌撞撞地走了一段後,就“咕咚”一聲,被一個石塊絆倒了。
爬起來後,他撫著疼處,尋思是不是自己誤解了仙人的意思,於是就一瘸一拐地走回來,再次向仙人問之前問過的問題,而仙人依舊將手指向了那個方向。這個人半信半疑,但他還是順從地沿著這條路走去。然而,他又一次被絆倒了。
他走回來,一臉憤怒地質問仙人:“我問的是我到哪才能找到寶物,而你卻指給我一條崎嶇山路,使得我一次次摔倒,吃盡了苦頭!拜托你不要再用手指了,明確地告訴我寶物在哪裏!”仙人開口道:“寶物就在你摔倒的地方。”聽了仙人的話,那個人再跑回自己摔倒的地方一看,有人正抱著絆倒自己的石頭欣賞,原來那是塊珍貴的玉石。
這則寓言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世界上不是沒有寶物,而是缺少發現。沒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是寶物放在眼前,也隻能被寶物絆倒,摔個鼻青臉腫。人們渴望成功,在向成功目標邁近的時候,隻顧埋頭前行,卻忽略了探索和發現,從而失去機會,隻有看著別人成功興歎了。
但隻要將思維改變一下,注意觀察探索,發現機遇,並抓住機遇,你就會得到想要的成功。
張順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張順是一位山東蒼山在北京經營蔬菜連鎖店的小夥子。1997年,張順就跟老鄉來到北京擺菜攤。剛開始的時候,雖然張順苦心經營,但由於缺乏經驗,所獲利潤很少,有時甚至還會虧本。生意的慘淡,使他幾乎喪失了繼續做下去的信心。
但一次意外的發現卻比他找到了商機。一次,他發現一位老外正在他的菜攤前認真地挑選著一些看上去“精致小巧”的蔬菜。他感到奇怪,心想:中國人都喜歡個大而品相好的菜,為什麼老外卻喜歡小的呢?為弄個究竟,他請來了在北京讀大學的小老鄉給他當翻譯。經過攀談得知,原來,這是因為東西方不同的審美情趣和飲食觀念所致,老外認為小巧的菜不僅漂亮,而且營養價值高。
發現了這個秘密後,張順樂壞了。之後他每次進貨都挑同行們不喜歡的小菜,進價很低。而老外又特別喜歡這樣的菜,很快他的生意就紅火起來了,利潤節節攀升。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他的特色菜在老外中間有了名氣,光顧他菜攤的老外越來越多,他幹脆在市場裏租了一個店麵,專營起老外喜歡的小菜。為了保證最優質的貨源,他還和家鄉的幾家供貨商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後來,他在北京開了十多家連鎖店,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一個人在為成功奮鬥失去方向的時候,千萬不要隻顧埋頭努力,更不要放棄希望,而是要認真思索一下。尋覓機遇,發現機遇,這樣你才能夠獲得成功。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聯合碳化鈣公司一幢高達52層的總部大樓竣工後,一大群鴿子飛進了這幢大樓裏,鴿子糞、羽毛把房間弄得很髒。公司的公關顧問得知此事,下令關閉所有的門窗,不讓鴿子飛走。然後打電話通知“動物保護委員會”,請他們派人前來協助處理這些鴿子。“動物保護委員會”鄭重其事地派人帶著網兜前來捕捉。公關人員又將此事電告新聞機構,新聞界被驚動了。捕捉鴿子共花了三天時間,在這三天中,各新聞媒體對捕捉鴿子的行動進行了連續報道,結果,聯合碳化鈣公司總部大樓名聲大振。
一座新建成的摩天大樓,還未入主就被一群鴿子鳩占鵲巢,著實是一件讓人煩心的事。然而,聯合碳化鈣公司卻從煩惱中發現一個絕好的廣告契機,憑此來宣傳自己的公司,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其實,在生活中,機會是無處不在的,就看你是否能發現它。機會之所以被屏蔽,就在於我們思維的單向性。我們常常因為隻見樹木而忽視了森林的存在,隻見一葉而漠視了泰山的雄偉。我們總是沿著我們曾經走過的路線去思考問題,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重複著昨天的故事,因為昨天已經成為我們思維所固有的模式,昨天的成就似乎就是未來一切行動的準則。昨天就是昨天,過去就是過去,昨天不能證明現在,過去不能代表未來。否則,生活就是單一的模式,人隻要活一天就足夠了,就不會有希望的存在,也就不會有變化的存在。如何能從固有的思維模式中突圍出來,這不僅是技巧的問題,更主要是你是否願意拋棄舊我,是否願意從思維的禁錮中解放出來。解放別人容易,解放自己很難,因為我們總是瞻前顧後,唯恐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會遭遇失敗。隻有敢於超越自我,善於超越自我的人才會在生活的點滴中發現機遇。
弗萊明在他的一間簡陋的實驗室裏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他發覺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一層青黴菌,這是從樓上的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弗萊明並沒有因工作的失誤而懊惱,細心的他發現,在青黴菌的近旁,葡萄球菌不見了。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經過多次試驗,他終於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黴素。
沃爾特·迪斯尼在窮困潦倒時與老鼠為伴,也正是因為這段逆境,他才創造了動畫之王米老鼠,他也成了人們心中最為愛戴的米老鼠之父。
所以,機遇常常是與錯誤同行,與逆境同在。因此,錯誤與逆境並不可怕,如果善於從錯誤中尋找機遇,從逆境中把握機遇,也許就會有新的發現,也許這就是新的起點。人們常說,上天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這是什麼樣的人呢?是樂觀的人,是細心的人,是敢於向經驗說“不”的人,是善於從錯誤中尋找新思路的人。吃虧,無非是自己作點謙讓,作點犧牲。失去的大多是物質的和暫時的。其實話說回來,無所謂虧不虧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果我們能夠坦然處之,不去計較這些,在所謂的“吃虧”之後,我們得到的又是什麼呢?我們得到了人們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培養了自己的寬厚與大度,還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這不分明都是“福”嗎?無論是什麼事情都要往好處想,往寬處想。鄭板橋說得好:“吃虧是福”。做人也要學會吃虧。
古時就有一個例子,陳囂與紀伯為鄰,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將隔開兩家的竹籬笆,向陳家移了一點,以便讓自己的院子寬一點,恰好給陳囂看到了。紀伯走後,陳囂將籬笆又往自己這移了一丈,使紀伯的院子更寬敞了。紀伯發現後,很是愧疚,不但還了侵占陳家的地方,而且還將籬笆往自己這邊移了一丈。
陳囂的主動吃虧,讓紀伯感到相當內疚,他產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這就欠下了陳囂的一個人情,即使他還了這個人情,但是每當他想起時,他還是會內疚,還是會想法報答紀伯。
其實,越是不肯吃虧的人,越是可能吃虧,不但吃虧,而且往往還會多吃虧,吃大虧。唯有不計較吃虧的人,才會真正有福。自古就有“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的說法。但對於其中的道理,似乎有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理解,或者隻是表麵上一知半解,而實際行動起來卻大打折扣。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況且,一個人如若不擇手段地得到錢財,追名逐利,他在世上做人從容的同時也必將失去自己的尊嚴。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思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背後,更多的是肆無忌憚地對別人的進攻與傷害。
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其天真與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廣大、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不怕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世界上沒有白占的便宜,私心太重者遲早要付出代價。有的人見好處就撈,遇便宜就占,即使是蠅頭小利,見之亦心跳眼紅手發癢,誌在必得;這種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撈一分好處,便掉一分尊嚴。
天底下也不會有白吃的虧。從某種意義上說,樂於吃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在物質利益上不是錙銖必較而是寬宏大量,在名譽地位麵前不是先聲奪人而是先人後己,在人際交往中不是唯我獨尊而是尊重他人,抬舉他人。如此這般以吃虧為榮、為樂,勢必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抬舉。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並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裏種了西瓜。
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國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西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國的亭卒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夜裏偷跑過去,把梁國亭卒的瓜身全給扯斷了。梁國的亭卒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並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