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就說:“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身,那我們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國的亭卒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國的亭卒發現自己瓜秧的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國的亭卒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的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為別人文過飾非,實在是個搞好關係的好機會。當朋友在眾人或是你麵前犯了錯,你一定要抱著吃虧的心理,幹脆給他個麵子,幫他一把,千萬別“暴而揚之”。
很多時候,這種吃虧是幫助你的朋友,盡管你先前吃了虧,但最終朋友會彌補你,報答你。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在性格,或在待人處事方麵,總難免有不曾發覺的死角或是一時疏忽。若在此時,有人提醒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衷心感激。所謂朋友之道,貴在勸導忠告。忠告是別人送給你最豐厚的禮物。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然而現代社會,能夠直言不諱地指責他人缺點者已日漸減少。無論是你的上級、長輩、或同事,大都不願意冒著被別人惱恨的危險去忠告別人,而都抱著獨善其身的態度漠視一切,追究其原因,如果人人皆能誠懇、虛心地接受別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期待他人的忠告,則這種現象又如何會出現呢?平心而論,真正能夠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指責我們的人是誰呢?不外是父母、師長、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更圓滿,在事業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數人對於忠告總是有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原有的密切關係破裂,在某種程度上說,忠告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不顧後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對我們懷有深厚感情之人。一個從來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無缺,實際上可說他是一個毫無良好人際關係的真正孤獨者。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要靠親友的接濟才能活下去。
一天,丈夫對妻子說:“親愛的,我要離開家了。我要去很遠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我有條件給你一種舒適體麵的生活才會回來。我不知道會多久,我隻求你一件事,等著我,我不在的時候要對我忠誠,我也會對你忠誠的。”
很多天之後,他來到了一個正在招工的莊園,他被錄用了。他要老板答應他一個請求:“請允許我在這裏想幹多久就幹多久,當我覺得應該離開的時候,您就要放我走。我平時不想支取報酬,請您將我的工資存在一個賬戶裏,在我離開的那天,您再把我賺的錢給我。”雙方達成了協議。
年輕人在那裏整整工作了20年,中間沒有休假,也很少休息。
一天,他對老板說:“我想拿回我的錢,我要回家了。”老板說:“好吧,我們有協議,我會照協議辦事的。不過我有個建議,要麼我給你錢,你走人;要麼我給你3條忠告,不給你錢,然後你走人。你回房間裏好好想想再給我答複。”
他想了兩天,然後找到老板,說:“我想要那3條忠告。”老板提醒他說:“如果給了你忠告,我就不會給你錢了。”他還是說:“我想要忠告。”
老板對他說:“第一,永遠不要走捷徑。 便捷而陌生的道路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二,永遠不要對可能是壞事的事情好奇,否則也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三,永遠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時候做決定,否則你以後一定會後悔。”老板接著說:“這裏有3個麵包,兩個給你路上吃,另一個等你回家後和妻子一起吃吧。”
在遠離自己深愛的妻子和家鄉20年之後,男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天後,他遇到了一個人,那人問他:“你去哪兒?”他回答:“我要去一個沿這條路要走20多天的地方。”那人說:“這條路太遠了,我認識一條捷徑,幾天就能到。”他高興極了,正準備走捷徑的時候,想起了老板的第一條忠告,於是他回到了原來的路上。
後來,他得知那人讓他走所謂的捷徑完全是一個圈套。幾天之後,他走累了,發現路邊有家旅館,他打算住一夜,付過房錢之後,他躺下睡了。睡夢中,他被一聲慘叫驚醒,他跳了起來,走到門口,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剛剛打開門,他想起了第二條忠告,於是回到床上繼續睡覺。起床後,喝完咖啡,店主問他是否聽到了叫聲,他說聽到了,店主說:“您不好奇嗎?”他回答說不好奇。店主說:“您是第一個活著從這裏出去的客人。我的獨子有瘋病,他昨晚大叫著引客人出來,然後將他們殺死埋了。”
年輕人接著趕路,終於在一天的黃昏時分,他遠遠望見了自己的小屋,屋子的煙囪正冒著炊煙,還依稀可見妻子的身影,雖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清了妻子不是一個人,還有一個男子伏在她的膝頭,她撫摸著他的頭發。看到這-幕,他的內心充滿了仇恨和痛苦,他想跑過去殺了他們,他深吸一口氣,快步走了過去,這時他想起了第三條忠告,於是停了下來,想了想,決定在原地露宿一晚,第二天再做決定。天亮後,已恢複冷靜的他對自己說:“我不能殺死我的妻子,我要回到老板那裏,求他收留我,在這之前,我想告訴我的妻子我始終忠於她。”
他走到家門口敲了敲門,妻子打開門,認出了他,撲到他懷裏,緊緊地抱住了他。他想把妻子推開,但沒有做到。他眼含淚水,對妻子說:“我對你是忠誠的,可你背叛了我……”妻子吃驚地說:“什麼?我從未背叛過你,我等了你20年。”他說:“那麼昨天下午你愛撫的那個男人是誰?”妻子說:“那是我們的兒子。你走的時候我剛剛懷孕,今年他已經20歲了。”
丈夫走進家門,擁抱了自己的兒子。在妻子忙做晚飯的時候,他給兒子講述了自己的經曆。接著,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麵包,他把老板送的麵包掰開,發現裏麵有一筆錢——那是他20年辛苦勞動賺來的工錢。
由此看來,受到忠告正說明你周圍有人在關心你。但是,若接受忠告時的態度不夠坦然,則將會使你的朋友棄你而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忠告者也能從你的態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個坦誠的人,或是個驕傲自大的人,或冥頑不靈的人,進而影響對你整個人格的評價。一個謙虛上進,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個能夠接受任何善意建議的人。如此,即使是與你隻有點頭之交的人,也將樂於對你提出忠告。
具體而論,接受別人的忠告,應注意,首先,要“照單全收”。忠言必須“照單全收”,不管正確與否,事後再慎加選擇,切莫拒絕,更不能當場輕下諾言。受到忠告,隻有智才才能從中得到裨益,接下來進行誠懇的道歉:“啊!是我疏忽了,十分抱歉,今後一定改進。”“對不起,這是我的錯,請你原諒。”如能誠心地道歉,對方一定能原諒。另外,接受別人忠告時不要逃避責任,別人忠告你時,如果你“但是”、“不過”、“因為”等如此一味的辯解,或急欲掩飾過錯、保護自己,隻會使你的過失更加嚴重,使存在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從而無法尋找正確的解決之道。最重要的是當別人忠告你時,不要強詞奪理。有些人在犯錯誤之後,受到長輩的指責,非但不思悔改,反而理直氣壯地陳述自己的不正確的理由,說什麼:“你也曾年輕過呀!難道你年輕時就那麼十全十美從沒犯過錯誤嗎?”如此的態度將使長輩甩袖而去,再也不管你的事了,這對自己有害無益,而且將會阻礙你人格的發展。
許多人遭到失敗時,總是替自己找許多理由和借口來寬恕自己。或認為不是自己能力不高,而是時運不濟,等等。如持這種態度,則最終仍將無法克服自己的缺點,而使自己更顯孤獨,對於別人的忠告不要默然置之,必須表現出樂於坦誠接受的態度。對於別人的忠告,應仔細反省其所指責的事物,而絕不應該耿耿於懷。敞開胸懷接受批評,徹底反盛思過、改進,接受忠告並善於活用,使他人的忠告成為自我成長的原動力,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應持的正確的處世態度。
忠告是智慧的結晶,對待忠告,世人大多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結合自己的理智把它當作終生的座佑銘:另外一種是當時聽著很有道理,但轉過身後就丟在了腦後,隻有在得到教訓之後,才能領悟到其中提哲理。
古代,有一位進京趕考的書呆子無意間捕獲了一隻會說人話的鳥,他異常驚奇。“放了我,”這隻鳥說,“我將給你三條忠告。”
書呆子以為能得到什麼意外的好處,便說:“先告訴我,我發誓我會放了你。”
“第一條忠告是:做事後不要後悔;第二條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自己認為是不可能的時候就別相信;第三個忠告是:當你爬不上去的時候,就別費力去爬。”
然後鳥對書呆子說:“現在該放我走了吧。”書呆子覺得什麼也沒得到,就失望的放了鳥。
這隻鳥飛起後落到一棵大樹上,並大聲喊到:“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並不知道有我的嘴裏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大珍珠。正是這顆珍珠使我變得這麼聰明。
書呆子一聽,立刻來了精神,他想他如果擁有這顆珍珠一定能考上狀元。於是書呆子便急不可耐的開始爬樹去抓鳥。
但是當爬到一半的時候,他掉了下來並摔斷了雙腿。
鳥嘲笑他並向他喊到:“笨蛋!剛才我告訴你的忠告你全忘了。我告訴你一旦做了一件事就不要後悔,而你卻後悔放了我;我告訴你如果有人對你講了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就別相信,而你卻相信像我這麼一隻小鳥的嘴中會有一顆大珍珠;我告訴你如果你爬不上去的時候,就別強迫自己去爬,而你卻追趕我並試圖爬上這顆大樹,結果掉下去摔斷了雙腿。”說完小鳥飛走了。
忠告無需特地去驗證,驗證它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隻因無知和偏見,把善意的勸告當成耳邊風,這會使得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落往前危險的境地。
每個忠告都是帶著經驗和教訓的,如果你隻是記住,而不去遵守,那麼忠告對你而言隻是豐富了詞彙語言,而不具有任何警示和指導作用。如果你遇見了“南牆”,那些“過來人”忠告你別去硬著頭皮往上撞,可你偏要撞個頭破血流才肯罷休,結果你隻看見牆哪邊的“臭水溝”,那麼你該埋怨誰?你為了一件不值得的事情白白忙活了半天,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你又能怪誰?鋒芒畢露的結果往往是沒給自己留一點餘地,把自己暴露在彈火紛飛的壕溝外,容易招來明攻和暗算。中國有句老話,叫“槍打出頭鳥”,說的是一個意思,如果你處於風口浪尖上,那麼你永遠是獵人瞄準的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存在著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自視頗高,銳氣旺盛,鋒芒畢露,待人不留餘地,處事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情與智慧,就要表現十二分出來,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上屢屢遭遇波折。曆史總是以驚人的方式重複著,今人的例子和古代往往如出一轍。禰衡因為恃才傲物、總是成為高高豎立於枝頭的那隻鳥兒、最終丟掉性命的故事,至今還讓人感觸良多。
人在世上,如果處處以為自己高過別人,沒有一點虛懷若穀的心胸,那麼不僅難為社會所容,且更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受到傷害。禰衡的故事,除了讓我們感慨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宿命觀外,可能更多的是明白了人不能鋒芒畢露,不可做一隻出頭鳥。
收藏起自己的鋒芒,不做佇立於枝頭的出頭鳥,並不是指學著人雲亦雲、畏畏縮縮。人在社會中,如意的狀態不多,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境,就要去適應環境。換句話說,與其勞民傷財地改變處境,不如從改變我們對處境的期望開始,讓我們在惡劣的環境中發揮一棵雜草的精神,以平和、謙遜、圓熟及忍讓的態度去保持一種較低的姿態,以期日後長遠的發展。
藏鋒露拙與鋒芒畢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和行為方式。有才華固然是好,有才華也一定要露,但是露要露得適時、妥當,時時刻刻將才華作為炫耀的資本,隻會招致嫉妒和打擊,導致事業的失敗、人際交往的障礙,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莊子》中有一句話這樣說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句話的意思是,一般人選用木材,多選擇挺拔的樹木來砍伐;而人們都會到流出甘露的水井去打水,這樣的水井必然會先枯竭。所以,讓我們學會在社會這個大舞台中找到屬於自己安全的位置,不要做被槍瞄準的那隻出頭鳥!
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別人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要使別人知道自己,當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隻是從言語行動方麵努力的話,會很容易在言語或行動中鋒芒畢露。
鋒芒是激勵別人的有效方法,但若仔細看看周圍一些有人緣的人,卻與你完全相反。他們“和光同塵”,毫無棱角,無論言談,還是舉止,個個都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其實他們的才能,頗有出於你之上者;他們個個都很訥言,其實其中頗有能言善辯者;好像他們個個胸無大誌,其實有雄才大略不願久居人下者,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行動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形勢之下,你的立足點都會被推翻,哪裏還能實現你求知於人的目的?
年輕人往往容易激動,樹敵太多,與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地相處,就是因為言語、行動鋒芒過露的緣故。言語、行動鋒芒過露也是遭人妒忌的重要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