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到底是怎麼回事?理財作為一個時髦的話題,被越來越多現今物質化時代的人們所提及,就像並沒有多少狂熱的歌迷能從周傑倫那夢囈般的歌聲中聽清他到底在唱什麼一樣,很多人對於“理財”這個詞背後的內涵還隻是一知半解,在理財這個迷宮中誤打誤撞,自覺不自覺地走入這樣或那樣的誤區。

對於理財一詞,很多人都有一些“想當然”的看法,比如說“有錢的人才需要理財”、“理財需要專業知識才行”等等。這都是一些錯誤的觀念,其實理財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以下就是人們常有的6個錯誤的理財觀念。

觀念一:隻有富人才需要理財

“理財都是富人的事,我沒錢也就不用費這份心了。”持這種心態的人認為,每月就入賬那幾千塊“辛苦錢”,解決完“吃喝拉撒睡”後,餘下的那幾個小錢還能理什麼財,莫不成一個窮光蛋還能理出個百萬富翁來?

殊不知這種想法就如“我不用去學開車,因為根本就沒有車給我開”的論調一樣不經推敲。拋開那些走了狗屎運一夜暴富的人不談,其實有不少家境殷富的人也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隻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收入支出,正確地投資理財,百萬富翁並非遙不可及。

舉一個小例子:每月你隻需拿出500元進行投資,假設年投資回報率是10%的話,那麼30年後,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百萬富翁了。所以這個世界可能隻有兩種人不需要理財,一種是富比李嘉誠的超級富豪,另一種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乞丐。作為我們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來說,由於金錢問題導致生活的困擾要比富人多得多,當那些叼著哈瓦那精品雪茄、品著路易十三的富豪,考慮是否要將自己的法拉利換成一部林寶堅尼時,我們考慮更多的可能是什麼時候才能將供樓款還清,子女的入學讚助費從哪出,自己的養老基金有沒有著落。因此富人固然想將“雪球”越滾越大,我們又何嚐不想積少成多呢?一個富翁設立一個信托基金穩妥地將財產合法地轉移給下一代,與我們每月將省下的500塊錢進行投資從而追求財富的積累增值,從本質上來講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此,如果連你自己也不為未來籌劃打算的話,還能指望天上真的掉餡餅嗎?

觀念二:自己還年輕,理財先等等吧

“理財十年後也不晚,現在著什麼急呢?”持這種觀點的人士以剛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年輕一族為多。他們充滿青春活力,信奉“活在當下”、“享受現在”,注重追求眼前的幸福享受,並不多顧及將來會怎樣。他們號稱“零儲蓄”,自詡為“月光一族”(每月都將薪水花得精光),更有甚者為“負資產”人士(以透支信用卡度日)。他們沒有過多的家庭牽絆和負擔,“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在這個花花世界中盡情享受著生活之樂。但精彩的背後同樣蘊含著無奈,現在不考慮並不代表將來不麵對,現實是殘酷的,人生的許多風險可能會不期而至,與其到時被弄得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不如現在就未雨綢繆,及早準備。

觀念三:理財就是投資,就是想辦法多賺錢

理財不就是想辦法賺錢嗎?錯!理財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理財的目的是通過客觀、合理地評估自身的現狀、預期發展和生活目標,對收入支出進行合理的配比,考慮可能出現的多種風險,為現在和將來構築一個安定富足的生活體係,實現人生的理想。它是一個綜合規劃和安排的過程,涉及到職業生涯規劃、家庭消費安排、金融投資、房地產投資、實業投資、保險規劃、稅務規劃、資產安排和配置、資金流動性安排、債務控製、財產公證、遺產分配等等方麵。

從這個意義來講,投資賺取更多的錢隻是幫助我們實現理財與生活目標的一個直接而有效的手段,是整個理財範疇中重要的一環,但絕不是唯一一環。如果將理財整個過程比喻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話,那投資就是其中一個個戰役,盡管戰爭最後取勝離不開戰役的勝利,但一場戰役的成敗並不必然預示著最終戰爭的勝利,更不能代表戰爭的全部。

理財不是簡單的找到一個發財的門路,也不僅僅是做出一項英明的投資決策,它是一個與生命周期一樣漫長的過程。孤立、片麵地強調投資賺錢不但曲解了理財的主旨,還會陷入現實的怪圈。正如你不斷將打來的水倒進一個沒有底的水缸一樣,盡管你可能累得筋疲力盡,但最終還是勞而無果。隻有全麵、綜合地審視整個理財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全盤考慮,例如在某些階段合理地調配收支比例,在增收有一定困難的情況下適當合理的節支,間接地增加收入與積累,或者階段性地調整自身的理財、生活目標,以保證最終總體目標的實現,才是真正的“理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