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在中國尚未成為風氣,常聽人以“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借口回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似乎一般人易於把“理財”歸為個人興趣的選擇,或是一種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與所學領域有連帶關係,無商學領域學習經驗者自認為與“理財問題”絕緣,而“自暴自棄”,“隨性”而為,一旦被迫麵臨重大的財務問題,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歎沒有金錢處理能力。
沒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來自於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最重要的就是,別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犯下理財通常會犯的錯誤。
錯誤1:急功近利,把賺錢當作第一
近八成的公眾認同“理財就是生財,讓財富增值,賺錢是第一位的”。其實,這種理解容易讓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不少理財者傾其畢生的儲蓄,投資於股票市場,而後陷入深淵,隨後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美國理財師資格鑒定委員會對個人理財的定義是:“個人理財是指如何製定合理財務資源規劃,實現個人人生目標的程序。”
我國理財規劃專家認為:“個人理財的目標是要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個安心、富足、健康的生活體係,實現人生各階段的目標和理想,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
大部分公眾不讚同“理財就是為了賺錢”這個觀點,但也有超過1/5的人同意這個觀點。其中,年齡越小,同意這個觀點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學曆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這說明年輕人理財心態不成熟,期望能一夜致富;而學曆高、收入高的人,認知就相對成熟。
理財的核心目標是合理分配資產和收入,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既要考慮財富的積累,又要考慮財富的保障;既要為獲利而投資,又要對風險進行管理和控製;既包括投資理財,又包括生活理財。理財規劃涉及到人生目標的方方麵麵,構成一個完整的規劃體係。個人理財首先要保證滿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對剩餘財產進行合理安排,合理劃分生活開支與可投資資產。
錯誤2:我隻存銀行
“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近七成的公眾都認為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有很多公眾認為,把錢放在銀行是最安全的。
有調查發現,年齡越大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的人也越多。說明年齡越大,人們的觀念趨向保守。收入越高的公眾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學曆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這說明學曆高、收入高的公眾,相對而言對理財手段的關注更多一些。另外,有1/3的公眾明確承認“我現在隻懂得把錢存銀行,沒有理財、投資的觀念”。而同樣有1/3的人認為:“錢長期存在銀行資產也會迅速消失”。之前很多人習慣在銀行排隊交水費,而現在,人們還是排隊——買基金,銀行的電子屏幕上的內容從彙率兌換轉眼變成基金行情。
是什麼產生這樣的矛盾,既相信存銀行等於金錢貶值,又不知道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渠道。“錢長期存在銀行資產也會迅速消失”,39.50%同意這個觀點,45.20%不同意這個觀點。隨著人們對理財知識的掌握和理財信息的了解,這一觀點將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而也由於此,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存款隻是資金存在的一種形式,還有一些效率更高的“錢生錢”之道。
錯誤3:節儉就能生財
長期以來,中國的儲蓄一直居高不下,因為“節儉生財”一直是我國居民的傳統理財觀念。有調查顯示,有48.80%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有38.50%的公眾不同意這個觀點,這種對立說明傳統與現代的理財觀念在發生激烈的碰撞。
有調查顯示,50~55歲的公眾中,有一半以上的公眾(58.6%)同意“節儉生財”,這是理財的“關鍵”,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持有此觀點的人越多。但是,也有40%左右的公眾不同意節儉生財,50~55歲之間的人也有36.90%否定了此觀點。這些情況說明我國居民的理財觀念正在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