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聰明的人隻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案例一

小齊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就職於某大型谘詢公司,現年38歲,已做到項目總監的職位,年薪100萬元左右。小齊認為目前的公司給她提供了很好的晉升機會:從項目助理到項目經理,再到高級項目經理,直到現在的項目總監。她也從工作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按照她目前的能力和資曆,完全能夠自己“另起爐灶”,但是她不願意挑起沉重的擔子,寧願在一個大的平台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她認為公司還會繼續給她提供晉升的機會。

案例二

小李目前就職於一家中型的互聯網公司,年薪大約80萬元。小李的職位是首席運營官,負責公司所有的日常運營工作並協助CEO製定公司長遠的發展戰略。他喜歡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進行規劃,並且會從由自己親手做起來的企業中獲得成就感。在過去幾年裏,他一直處在跨國公司的中高管理層,但是他所負責的部門始終都需要遵循總部的發展戰略。

雖然這兩個人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他們了解自己的興趣,知曉自身的優缺點。因此,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小型企業,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小齊想在跨國公司相對成熟的平台上工作,而小李希望借助不太成熟的平台發揮自己的能力,希望有機會參與高層的戰略管理,所以他選擇做中型公司的首席運營官。這兩個案例表達了同一個理念:一個優秀的職業生涯規劃者,首先是一個充分了解自我的人。隻有當你真正了解內心深處的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2/3以上的年輕人會遇到同一種困惑:迷茫。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怎樣才能做好。他們沒有主見,不敢進行選擇,認為眼前的工作是一件“苦差事”。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以一個故事說明了工作、工作者和態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有三個工人在搬石頭,德魯克問其中一名工人:“你為什麼要搬石頭?”工人回答:“如果不搬石頭就沒有工作,所以不得不搬。”德魯克問另外一名工人:“你為什麼要搬石頭?”工人回答:“我在蓋房子。”德魯克再問剩下的一名工人:“你為什麼要搬石頭?”工人回答:“因為我們這個島沒有神廟。我目前在蓋神廟,有了神廟之後,我們的子孫們就會有一個膜拜的場所。”這三人幹的是一樣的工作,第一個人滿臉疲憊,第二個人滿臉愁容,第三個人卻滿臉笑容。

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隻有真正了解工作內涵並能享受工作內容的人,才能將工作做好;不了解工作內涵,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是不能將工作做好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找到內心深處自己最向往的工作、最熱愛的職業。

職業生涯箴言

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你認識真正的自己,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工作,並且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成為最優秀的職場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