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上有兩個著名的理論:機會成本和路徑依賴。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路徑依賴指的是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強化,迫使你以後也不得不按照這個選擇前進。
這兩個理論其實都直指同一個問題:選擇的重要性,特別是關係人生重大轉折的選擇。例如,職業的選擇,這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話題。
在麵臨選擇的時候,多數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喜歡“左顧右盼”,而不是“低頭思考”,當看到多數人都選擇某個領域的職位時,就會舍棄自己本來的目標。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一方麵是因為求職者對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另一方麵是因為求職者產生了一種“從眾心理”:當大多數人都做了同樣的選擇,即便這個選擇是錯誤的,自己也很可能做出同樣的選擇,因為這樣做才會有安全感。
但是,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道路上,我們要明確一點,被大家熱捧著的飯碗不一定都是“金飯碗”。隻有那些隻看表麵、隻追求一時安穩的人,才會對眼前所謂的“金飯碗”趨之若鶩。而真正的強者,則堅信一句話:成功之路,一般都是少有人走過的路。創新之所以難能可貴,就在於它新穎、稀少;一些物品之所以貴重,就在於它是稀缺物品。
隻有在新領域,才能留下腳印
1896年,年僅17歲的愛因斯坦就讀於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他的導師是數學家閔可夫斯基。由於愛因斯坦勤奮好學,深得閔可夫斯基的賞識。師生二人經常在一起探討科學、哲學和人生。有一天,愛因斯坦突發奇想,問閔可夫斯基:“一個人怎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呢?”一向才思敏捷的閔可夫斯基被問住了。三天後,閔可夫斯基興衝衝地找到愛因斯坦,非常興奮地說:“你那天提的問題,我終於有了答案!”說完,他拉起愛因斯坦朝建築工地走去,徑直踏上了建築工人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麵。建築工人們大聲嗬斥,愛因斯坦被他的導師弄得一頭霧水,非常不解地問道:“老師,您這不是領我誤入歧途嗎?”
“對,就是歧途!”閔可夫斯基不顧工人們的指責,指著水泥地麵上的腳印說:“看到了吧,隻有走這樣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跡!”然後,他又解釋說:“隻有在尚未凝固的地方--新的領域中,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被無數人涉足過的地方,你別想再踩出腳印來……”聽到這裏,愛因斯坦非常感激地對閔可夫斯基說:“恩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從此,一種非常強烈的創新意識開始主導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行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裏的東西,我的腦袋隻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入書本的東西。”
愛因斯坦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大膽而果斷地挑戰並突破了牛頓力學定律。在他剛滿26歲的時候,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科學史冊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麵,啟發了愛因斯坦的創新和探索精神。其實,在人類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中,都有各式各樣“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麵”等待著人們踩出新的腳印。
職業生涯箴言
如果你不甘平庸,如果你渴望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收獲成功帶來的喜悅,那麼就要敢於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