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還可以采取琴棋書畫等形式來調節情緒,投入在興趣、深思中,苦悶心情會隨之而解。
2、秋天如何克服“秋乏”
《黃帝內經》裏提出:“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一點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要早一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在睡眠的躺臥方向,古人提出“秋冬向西”的觀點,如《老老恒言》:“凡臥,春夏首宜向東,秋冬首向西。”原因是春夏屬陽,頭宜朝東臥;秋冬屬陰,頭宜朝西臥,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的原則。常言道:“春困秋乏”。進入9月之後,秋高氣爽,氣溫冷暖適中,夜間很容易入睡,但清晨醒後仍會感到疲倦,還想繼續睡下去,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秋乏”。
這種“秋乏”是對盛夏天節人體超常消耗的補償反應。
因此,要克服“秋乏”,順應自然界這種節律變化,必須從調整人體節律著手。
一是加強營養,合理休息。如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隻有通過這一係列生理性的休整,調整生物鍾,人的機體才能獲得新的活力。但增加營養要適度,否則易啟動“肥胖開關”,使身體發胖。
二是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秋天是由熱轉冷的過渡時期,此時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一方麵彌補夏耗,另一方麵為迎接嚴冬做好準備。
三是在心理上克服“秋乏”。要防止稍有困意就馬上合上雙眼打瞌睡,甚至悠然地進入夢鄉的情況。要振作精神,克服“秋乏”的幹擾,用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和體育鍛煉的方法來克服困倦。
3、秋天散步正合時宜秋天是由“盛長”轉向“閉藏”的收斂過程,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變化,體內的陰陽、氣血亦應隨之產生“收”的改變。故此時要特別注意動與靜的科學安排。
活動量不宜過大,不宜過度勞累,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使陽氣外泄,傷耗陰津,削弱機體的抵抗力。散步與慢跑節奏和緩而運動量適中,因此就成了理想的秋天運動項目。
(1)散步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
散步不僅能使四肢和腰部的肌肉、骨骼得到活動和鍛煉,而且可以使心肌收縮力加強,有降低血壓,預防冠心病的效果。散步可以強健足肌和足韌帶,防止關節功能的衰退。輕快的散步能使緊張的神經、肌肉得到鬆弛,有奇妙的鎮靜作用,對於長期失眠或神經衰弱者是很好的催眠藥。散步還可以改善消化腺的功能,有效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吸收。
(2)慢跑也是一種理想的運動項目
慢跑前可先緩慢行走,調勻呼吸,然後開始小步跑,逐漸把步子邁得大一些,腳要踏得穩,盡量用腳尖著地,以增加鍛煉效果。體弱者可全腳落地,以使腳步穩定,也可采取慢跑與散步結合的方法,即跑幾步,走幾步,以後體力增強了再增加跑步量。運動量以感到全身微有汗出為準。跑步結束後,要繼續走一段,做深呼吸、擴胸運動,讓全身肌肉徹底放鬆。據研究表明,跑步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髒功能,改善大腦供血功能,保證腦細胞的氧供應,防止腦動脈硬化。跑步還能增加能量消耗,刺激新陳代謝。對於老年人來說,跑步能減少老年性肌肉萎縮及肥胖症,減緩心肺功能的衰老進程,還能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
4、秋天6節氣的養生方法
(1)秋凍可以保平安“秋凍”是古今防護養生都十分強調的秋天養生方法。即在秋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所謂“秋凍”,通俗地說就是“秋不忙添衣”。這不僅是因為初秋衣被過厚會造成機體生熱出汗,致使陽氣外泄,陰津耗傷,違反了“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還因為適當的“秋凍”能鍛煉機體的抗寒能力,使機體能夠耐受深秋嚴冬寒冷的刺激而不發病,特別是減少寒冷季節多見的氣管炎、心血管疾病、中風、凍瘡等的發生。
但是秋凍不僅僅在於少添衣被,更在於每個人應根據自身的體質和愛好進行具有抗寒健身作用的體育鍛煉,如冷水浴或在秋天早晨氣溫較低時晨起鍛煉,且持之以恒,貫穿整個秋天。這是預防秋天乃至冬天多發病的良好保健方法。
秋天,由於天氣多變,有寒熱之異,溫燥、涼燥之別,故衣服的增減要適時。古語雲:“飲食以調,時慎脫著”;“避色如避難,冷暖隨時換”,指的就是要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保持身體健康。
(2)秋初如何防濕秋初防濕,首先要注意調節居室的濕度。在陰雨和大霧天氣,要少開門窗,以避免室內濕度增加;天晴時,則要注意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幹燥。
其次,要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清淡而又易於消化的食物;要少吃冷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可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品,如綠豆粥和荷葉粥等。
再次,外出時要注意帶上雨傘,以免淋雨。如被雨水淋濕,則要及時更換衣服,並服用薑糖水;出現頭暈和發熱等症狀時,可服用藿香正氣水等藥物。另外,要及時翻曬被褥和衣服,以防受潮發黴。
(3)秋天穿著七須知一是秋裝要寬緊適度,長短大小適宜,穿在身上使人感到舒適。另外,秋天不宜露臂、露胸、露腿。
二是秋天的外衣、褲應用純絲或純棉織品或混仿品為麵料,既可防秋涼,又能防燥熱,質地柔中有剛、軟中有硬,穿在身上爽身也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