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冬天氣的中醫保健(1)(1 / 3)

冬天是自然界陽氣衰微,萬物收藏,氣候寒冷的季節。此時萬物生機收藏,陽氣潛伏,大自然中的動植物處在潛伏、休眠狀態,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春天生機勃發。人養生也應適應此節氣的變化,從精神調攝,飲食調攝,藥物調攝,運動調攝等方麵入手,圍繞“收藏”這個中心,重視自身的陽氣養護。冬天陽氣的養護極有利於人體精氣的充盈和積聚。可以說冬天是保健養生的最佳時節。

一、冬天的氣候特征與中醫保健的總體要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訴。無擾勿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待,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得,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說:冬天三月是萬物閉藏,冰凍地裂的時節,人也應該早睡晚起;不要擾動陽氣,伏藏精力,好像有個人的隱秘,要藏好,又像已得到渴望的東西,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泄露盡失陽氣,這就是冬天養生之道。

1、冬天氣候的總體特征

按目前流行的天文劃分法,我國陰陽合曆的農曆把冬至到春分這段時間定為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冬天在每年農曆的十、十一、十二月,相當於陽曆的11、12、1月,從陽曆11月7日開始,至次年2月4日結束。

按現代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持續5天平均氣溫在10℃以下,便為冬天。根據這種劃分方法,我國各地冬天長短不一,北方的冬天可達7個月以上,長江流域在4個月左右,南方冬天短,有些地區則沒有冬天,如廣東沿海、海南等地,全年氣溫均在13℃以上,沒有冬天的感覺。

冬天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幹燥、多風。

“天地閉藏,水冰地坼”是我國古人對冬天的描述。天寒地凍、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北風呼嘯、草木凋零、蟲蛇蟄伏,是一年之中日照最短、氣溫最低、陰氣最盛的時期。其中冬至這一天,即陽曆12月22日或23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的輻射和日照時間達到全年最低點,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從冬至起,開始進九、數九,從冬至開始每9天為一九,分別計為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

冬至這一天,雖然白晝最短,太陽斜射最厲害,但因在冬至前的很長時間內,地麵積聚的能量還在持續釋放,所以冬至這一天還不是最冷。冬至過後,雖然太陽位置逐漸北移,白天開始逐漸變長,但地麵每天吸收的熱量少於散失的熱量,入不敷出,所以氣溫繼續下降,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再加上常有寒潮侵襲,冬至以後一個月左右的三九是全年最冷的時候。三九在1月中旬的小寒和大寒之間,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東北地區達-10~-30℃之間,就是廣東、廣西,這時的平均氣溫也隻有10~15℃;若從最低氣溫來看,這個時期的東北地區可達-30~-40℃,華北地區在-10~-20℃之間,長江流域為-5~-10℃之間,華南地區可能出現0℃左右的低溫。

五九以後,氣溫逐漸回升,到九九已是驚蟄前2~3天,天已溫和,已是耕耘稼穡的農忙時節。對數九寒天的寒冷程度,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各地的風土創作了生動有趣的民謠,如華北地區的民謠:“一九二九,瀉水不流;三九四九,凍破石臼;五九四十五,飛禽當空舞;六九五十四,籬笆出嫩刺;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袒;八九七十二,黃狗躺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民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耕牛遍地走。”

風是大氣環流的結果,冬天風是由極地大陸吹出的偏北氣流。產生和維持著我國冬天風活動中心的是蒙古冷高壓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由於蒙古冷高壓十分強大、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發達,我國冬天盛行偏北風。

冬天受北方幹冷空氣影響,暖濕氣團勢力逐漸減弱,降雨明顯減少,西北風盛行,對流蒸發增強,導致冬天空氣濕度小、氣候幹燥。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不同的地勢地形造成了同處冬天而略有差異的氣候特點。高原地區比平原地區氣溫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平均下降6.2℃。而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氣稀薄,日照度增強,高原高山上白天地麵溫度上升很快,而夜間由於風大,空氣稀薄,地麵向大氣的熱輻射增強,地麵溫度又急劇下降,造成較大的晝夜溫差。

北部平原冬天漫長,氣候嚴寒;四川盆地、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勢低平,造成氣流緩慢,風速小,雨量充沛,所以濕度大,容易出現大霧和逆溫層;海濱海島則屬海洋性氣候,由於海洋的調節作用,海水的吸熱和散熱過程較慢,晝夜溫差相對較小,多冬暖夏涼,濕潤多霧。

2、冬天6節氣的氣候特征

冬天從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至,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

冬天6節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蟲蜇冬伏,萬物閉藏,自然界充滿了寒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