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冬天氣的中醫保健(1)(2 / 3)

(1)立冬立冬在每年陽曆11月7日或8日。“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表示冬天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

(2)小雪小雪在每年陽曆11月22日或23日。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其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這時的黃河以北地區已到了北風吹,雪花飄的孟冬,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提示我們到了禦寒保暖的季節。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

(3)大雪大雪在每年陽曆12月7日或8日。“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表示從此開始降雪大起來。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裏雪飄的迷人景觀。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

(4)冬至冬至在每年陽曆12月21日或22日。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逐漸長起來。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從這一天以後到立春的45天,陽氣漸升,陰氣漸降。

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也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氣最冷、地麵積蓄熱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說法。在我國長江流域更有“天雖寒,獨有臘梅來爭妍”的迷人景觀。

(5)小寒小寒在陽曆1月5日或6日。寒是寒冷之意,表示冬天的寒冷已經開始。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冷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麵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

(6)大寒大寒在每年陽曆1月20日或21日。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

這一節氣裏氣候比較幹燥,降水稀小,常有寒潮、大風天氣。

3、冬天人體生理病理特點

冬天的氣候特點主要是寒冷。冬天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冷、萬物凋零,一派蕭條零落的景象。

在北方,寒冬臘月,冰天雪地。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都紛紛回歸巢穴,進入“蟄伏”的冬眠狀態之中。即使在南方也因為天氣寒冷,日短夜長,人們大都相對減少戶外活動,早睡早起;平時則添衣加被,避免受寒潮之侵襲。冬天,容易使人發生各種風寒引起的疾病。到了冬天,寒氣當令,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裏,皮膚致密,水濕不能從體表外泄,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而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髒的負擔。所以,冬天,養生是養生的重要方麵。介紹順時養生的基本原理和實施要點,不求其全,但重切時、實用,使讀者既能獲得理論認識,又能了解常用的實踐方法。閱讀此書後,能使人將養生的大智慧融入四時的日常生活之中。

4、冬天6節氣中醫保健的總體要求

冬天中醫保健的總體要求是:

(1)辨證進補進入冬天,天氣漸寒,人體熱量散發較多,為了抵禦嚴寒,人體需要產生較多熱量,才能維持人的體溫,為此,需要攝入較多的食物,人的消化功能逐漸增強,食欲增加,消化吸收活動旺盛。這是進食滋補品的一個大好時機,十分有利於精微物質的吸收和在體內的貯藏。

然而,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中藥並非隨意可用,須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來定。所以,辨證用藥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身強力壯,陰陽平衡,精力充沛者,就不必考慮用藥。如有氣滯、血瘀、火旺、濕阻等實證的人,則更不能補,否則會戀邪,閉門留寇,後患無窮。對於年高體弱、氣血虧虛、陰陽不調、精力不濟,處於虛弱或健康邊沿狀態,有疲勞綜合征者,則應該考慮在飲食、運動和精神調養的基礎上,在冬令季節增加藥物調補。

體虛之人情況各有差異,有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陰陽兩虛的不同,不可籠統用藥,必須進行辨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平調中和,補勿過偏人的氣、血、陰、陽是相互協調平衡的,用藥不可過偏,過偏易生弊端。如補陰藥甘寒滋膩,多服易損傷陽氣;補陽藥性多溫燥,有助火劫陰的弊端;補血藥性黏膩,過服常有損脾胃;補氣藥多壅滯,應用不當,常致腹脹納呆,胸悶不適。如久服銀耳、大補陰丸等滋陰藥,可出現嘔吐清涎、脘悶食少;過量服用鹿茸、全鹿丸等壯陽劑,可致身熱、鼻衄、胃脘灼痛、四肢顫抖;久服人參可出現腹脹納少、煩躁失眠等。老人陰虛之體,濫用壯陽之劑,反而更傷其陰。陽虛陰盛的人,強用滋陰之品,更加重遏其陽,危害非淺。因此,各類補藥的應用都宜適度,講究配合。一般可通過組方,使藥方總的性質趨於平和;其次,宜選藥性緩和、補而不滯、滋而不膩之品。總的應該用平和之劑,緩緩流通氣血,協調陰陽,達到防病抗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