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髒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適宜的膳食有山藥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西紅柿粥等,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
6、大寒時節的保健養生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地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其防禦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
大寒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當歸生薑羊肉湯、紅杞田七雞、糖醋胡蘿卜絲、牛奶粥等,有溫中散寒、補虛益血、潤肺通腸的功效。
三、冬天時行溫病的預防與應急治療
冬三月,由於以寒邪為主,溫熱病相應減少。
該季度的溫病主要是冬溫、大頭瘟、痄腮、爛喉痧等病。冬天溫病的產生,一般都是由於遭遇乖癘之邪,冬應寒而反暖,常說“冬月小陽春”。此時某些溫病邪毒乘機活躍起來,侵犯人體,發為溫病。
冬天溫熱病,亦表現出春、夏溫熱病的同類特征,如:病邪從口鼻而入,症見發熱、咽喉疼痛、咳嗽、口渴等。在預防和治療方麵,應以溫熱病的原則進行處理。
1、冬溫的預防與中醫治療冬溫屬醫書中風溫範圍,因發生於冬天故曰冬溫。該病是感受風熱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初起以發熱,微惡風寒,咳嗽,口微渴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冬令季節,氣候嚴寒,若時行乘癘,本寒反溫,人體正氣不足,不能抵禦非時之氣的襲擊,冬令之風熱病邪從口鼻而入,先犯肺衛,繼而壅肺,熱灼津為痰,又痰熱結胸,熱入血絡則易外發紅疹。溫熱之邪由表入裏,又可出現陽明氣分的病變,若正不勝邪,尚可陷犯心胞。
該病主要見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等症。
(1)預防措施
預防冬溫的措施有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平時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二是抓緊對重病、慢性病的治療和保護,防止非時之氣的襲擊。
(2)治療方法
冬溫病有許多種類,依據不同的病種,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①邪襲肺衛症狀為: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口渴頭痛咳嗽、脈浮數。
治法為:辛涼解表,宣肺泄熱。
治療方藥為:銀翹散。銀花15克、連翹12克、竹葉12克、荊芥10克、大力子12克、淡豆豉9克、薄荷12克、甘草6克、桔梗9克、蘆根15克,水煎服。
②邪熱壅肺症狀為:身熱、汗出、煩渴、咳喘、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為:清熱宣肺平喘。
治療方藥為:麻杏石甘湯。麻黃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石膏28克,水煎服。
③痰熱結胸症狀為:身熱麵赤、渴喜涼飲、得水則嘔、按之胸痛、苔黃滑、脈洪數。
治法為:清熱化痰開結。
治療方藥為:小陷胸加枳實湯。黃連10克、栝蔞仁15克、枳實10克、半夏20克,水煎服。
④痰熱阻肺,腑有熱結症狀為:潮熱便秘、痰多、喘促不寧、苔黃滑。
治法為:宣肺化痰,泄熱攻下。
治療方藥為:宣白承氣湯。石膏25克、大黃15克、杏仁10克、瓜殼9克,水煎服。
⑤肺熱移腸症狀為:身熱咳嗽,下利色黃熱臭,苔黃,脈滑數。
治法為:清熱宣肺止利。
治療方藥為: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18克、黃連9克、黃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⑥熱結陽明症狀為:大便秘結、日哺潮熱、時有譫語、腹部脹滿痛、苔黃燥、脈沉有力。
治法為:瀉熱攻下。
治療方藥為:調胃承氣湯。炙甘草10克、芒硝25克、大黃20克,水煎服。
⑦熱入心包症狀為:身灼熱、肢厥、神昏譫語、舌紅降、脈細數。
治法為: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有成藥)
治療方藥為:玄參18克、蓮子心3克、竹葉12克、連翹12克、犀角6克(可用水牛角60克)、麥冬18克,水煎服。
⑧餘熱未淨,肺胃陰傷症狀為:身熱不甚或不發熱、幹咳或少痰、口舌幹燥、舌紅少苔、脈細。
治法為:益氣生津,清餘熱。
治療方藥為:沙參麥冬湯。沙參24克、麥冬18克、扁豆6克、桑葉12克、玉竹參18克、甘草9克、花粉12克,水煎服。
2、大頭瘟的預防與中醫治療大頭瘟是感受冬令風熱時毒而引起的一種以頭麵赤腫大為特征的外感熱病。該病除具有全身憎寒發熱外,並有頭麵紅腫疼痛的表現。多發於冬春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