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熱時毒是該病的致病因素,在應寒反暖的冬天,容易傳播流行。當人體正氣不足時,邪毒內襲,衛氣同病。衛受邪鬱故先有短暫的憎寒發熱,肺胃熱毒蒸迫,而相繼出現壯熱煩躁,口渴引飲,咽喉疼痛,若邪毒攻頭串麵,搏擊脈絡,而致頭麵紅腫疼痛甚則潰爛。
該病主要見於西醫的顏麵丹毒。
(1)預防措施
大頭瘟的預防可采用如下措施:
一是不要帶兒童去流行病區域。
二是注意防止抓破而引起感染。
三是發病期間,飲食宜清淡,忌吃煎炸、辛辣、油膩。
(2)治療方法
治療大頭瘟的方法較多下麵僅介紹常用的一種。
治法為:透衛清熱,解毒消腫。
治療方藥為:普濟消毒飲。
黃芩12克、黃連5克、玄參18克、連翹18克、板藍根18克、馬勃9克、牛蒡子18克、薄荷6克、僵蟲12克、桔梗6克、升麻5克、柴胡6克、陳皮9克、甘草6克,水煎服。
3、痄腮的預防與中醫治療痄腮,西醫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溫熱邪毒引發的急性傳染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特征。多發於冬春兩季,學齡前兒童發病最多。
風溫病邪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鬱而不散,結於腮部。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外眥,上行至頭角,下耳後、繞耳而行,邪入少陽,經脈壅滯,故耳下頰部漫腫而有痛感。
(1)預防措施
預防痄腮的措施:
一是發現病人應及時隔離治療,至腮腫消退五天左右為止,流行期間,應經常檢查兒童腮部,有可疑者及時隔離觀察。
二是有接觸史的易感兒童,應連續服3~5天的板藍根衝劑。
三是患兒發熱期間應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禁食辛辣肥膩。
(2)治療方法
痄腮的症狀有以下兩種,依據不同的症狀,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①溫毒在表該症狀表現為:輕微發熱惡寒,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咽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為: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治療方藥為:銀翹散。銀花15克、連翹15克、竹葉10克、大力子10克、淡豆豉5克、薄荷10克、甘草5克、桔梗5克、蘆根15克,水煎服。
②熱毒蘊結壯熱煩躁,口渴飲水,腮部漫腫疼痛,堅硬拒捫,咀嚼困難,咽紅腫痛,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為: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治療方藥為:普濟消毒飲。
黃芩18克、黃連9克、連翹18克、板藍根18克,牛蒡子、薄荷各12克、僵蟲9克、玄參18克、馬勃9克、甘草6克,升麻、柴胡各9克,水煎服。
4、爛喉痧的預防與中醫治療爛喉痧是感受溫熱時毒而引起的一種急性溫毒疾患。具有發熱,咽喉腫痛糜爛,肌膚疹密布等臨床證候。多發於冬春二季,因其該病能相互傳染,引起流行,故又名“疫喉痧”。
溫熱時毒自口鼻而入,肺胃首先受病。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皮毛與肌肉為肺胃所主。熱毒充斥肺胃,肺氣不宜、衛受邪鬱、則見發熱惡寒;肺胃熱毒上攻咽喉,故紅腫疼痛,甚則糜爛。肺胃熱毒串撓血絡,則肌膚疹密布。
該病常見於西醫腥紅熱。
(1)預防措施爛喉痧的預防措施有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保護易感人群,不到公共場處。
二是對已接觸該病者,應檢疫觀察7天。
三是保護皮膚及口腔衛生。
(2)治療方法爛喉痧的病因是毒侵肺胃。
症狀為初起憎寒發熱,繼則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甚或潰爛,肌膚痧隱隱,苔白或珠狀突起,舌紅。
治法為:透表泄熱,清咽解毒。
治療方藥為:清咽梔豉湯。梔子12克、豆豉9克、銀花、牛蒡子各18克、薄荷、甘草各6克、蟲退5克、犀角4克(即用40克水牛角代),僵蟲10克、連翹18克,馬勃、桔梗各9克、蘆根30克,水煎服。
四、冬天時令雜病的預防與應急治療
冬三月時令雜病,是指與冬天三個月時令氣候特點相應而產生的除該季溫熱病以外的各類疾病的統稱。
冬三月的時令雜病,主要有咳嗽、喘症、哮症、肺脹、痰飲、腰痛、頭痛、胃痛、腹痛、痛經、月經遲來、老年怕冷、凍瘡等。這類疾病,都因與冬天氣候寒冷和冬為“腎主”時令相關。發生該類疾病,常出現畏寒、怕冷、咳吐泡沫、麵色咣白、經行腹痛等症。在預防和治療方麵,都偏重在針對驅散冬天之寒邪和補益腎中之陽氣著手。
1、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的預防與中醫治療
中醫學認為,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屬於外感咳嗽範疇。發病原因為外邪侵襲,肺衛受感,肺氣不得宣發而引起。中醫辨證可分風寒和風熱2個證型。風寒症可見咳嗽,痰白而稀,可伴有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無汗、舌苔薄白、脈浮。風熱症可見咳嗽不爽、痰黃而稠、口渴、咽痛、發熱、惡風。舌苔薄黃,脈浮數。外感咳嗽失治或治療不當,日久不愈,以致耗傷肺氣,肺失清肅而發展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患者,因髒腑虛弱,營衛不固,常在寒冷季節或氣候變化之時,複感外邪而有外感咳嗽的表現。
(1)預防措施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7個方麵:
一是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二是老年人、兒童、體弱者應避免淋雨受涼、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