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輕重程度,一般把凍瘡分為三度。
一度:開始可因暫時缺血,局部刺痛,顏色蒼白;寒冷作用較久,則局部變為瘀血,滲出,色紫紅或青紫,可伴有浮腫,觸之有涼冷感。此時遇暖,顏色可轉為紅腫,並出現瘙癢、疼痛。
二度:若受凍較重,小動脈收縮時間過久,組織損傷加重,則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水皰或大皰,內容清晰,皰破後形成糜爛滲出液或結痂。
三度:由於受凍較重而致組織壞死,形成潰瘍。
(1)預防措施
凍瘡的預防措施:
一是注意防寒保暖。
二是增加體育鍛煉。
三是多吃些抗寒食物。
(2)治療方法
依凍瘡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①凍瘡初起配方
羊角辣椒5個,生薑7片。將上兩味藥熬水,待冷至60℃左右,洗滌患處約10分鍾,揩幹後繼續搽其他的外搽藥。每天3次,連用7天。
②凍瘡已破配方
東丹10g,煆石膏30g,凡士林適量。將東丹、煆石膏研末,用凡士林調成20%油膏備用。用時取適量油膏敷於患處,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
③凍瘡初起無破配方
當歸、紅花、王不留行各50g,幹薑、桂枝、幹辣椒各30g,細辛、樟腦、痧片各10g,95%酒精750ml。將上9種藥浸泡於酒精中,1周後以紗布過濾,收集藥液貯瓶備用。用時先將患處局部皮膚洗澡拭幹淨,然後用藥棉蘸上藥液塗敷於患處,每天3~5次,治愈為止。
6、皮膚瘙癢症的預防與中醫治療
冬天氣候寒冷,機體為防止體溫的散發,皮膚及皮下的毛細血管收縮,皮脂腺與汗腺的分泌與排泄也隨之減少,加上氣候幹燥,寒氣侵襲,使得皮膚更加幹燥粗糙,甚至發癢。冬天如穿過緊的毛織品和尼龍之類的內衣,也會導致皮膚有瘙癢感。
(1)預防措施一是內衣褲要清潔、柔軟、寬鬆、舒適,最好是純棉織品。冬天使用電熱毯取暖時,溫度不可太高,使用時間不要過長。
二是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髒、胡蘿卜、菠菜和豆製品。飲食宜清淡,勿食辛辣食物,少飲或不飲濃茶、咖啡,戒除煙酒。
三是洗澡的水溫不要過高,浸泡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不要用堿性強的肥皂,洗後最好擦些潤膚霜。
(2)治療方案
皮膚瘙癢症治療方案有以下兩種。
①紅棗煲泥鰍魚湯
紅棗20枚,生薑2片,泥鰍魚250克,食鹽少許。
泥鰍魚用食鹽搓洗,用滾水濾去潺液,去頭,去內髒,放入鍋中,加少許生油將泥鰍魚炸至微黃色,備用。紅棗、生薑分別用清水洗幹淨,紅棗去核,生薑刮去薑皮,切兩片備用。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滾,然後放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繼續煲3小時左右,加入食鹽少許調味,即可以飲用。
②世傳白花蛇酒
白花蛇1條,全蝸(炒)、當歸、防風、羌活各4克,獨活、白芷、天麻、赤芍酒、甘草、天麻各20克,糯米2000克。
將蛇溫水洗淨,頭尾各去10厘米,酒浸去骨刺,取淨肉40克,將以上原料全部銼碎,以絹袋盛貯,用糯米蒸熟,將袋置缸中,待成,取酒同袋密封,煮熟,置陰地7日去毒,每溫飲適量,常令相續。
7、中風的預防與中醫治療
腦血管意外亦稱“中風”,是指由腦部本身血管或全身血液循環紊亂引起的腦組織血管疾病。通常根據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分為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上以腦血栓形成最為常見,腦出血次之。
腦血栓形成是由於顱內外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管壁發生病理改變,血流緩慢,或血液成分改變及粘度增加而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腦組織缺血而發病。一般多在安靜狀態下發病,可出現偏癱、失語、偏盲,或有眩暈、耳鳴耳聾、複視、語言不清等症,嚴重者可出現神昏。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較大麵積出血,又稱腦溢血。一般在動態下發病,常由情緒激動、突然用力而誘發,起病急驟,初始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偏癱,甚至昏迷,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是引起腦血管意外的主要病因。
根據腦血管病流行病學的調查,該病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天發病率為最高,死亡率亦高,特別在天氣驟變、寒流侵襲時尤為明顯。這可能與冬天氣溫低下,加之氣候突變,使血管舒縮功能障礙,驟然引起血壓波動或血流緩慢有關。故凡患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冬天應注意保暖,並根據天氣的變化增減衣服。
中醫認為,中風多由憂鬱惱怒情誌不暢、嗜食甘肥醇酒、年老精氣虧虛等所致,其肝腎陰虛為致病之本,風、火、痰、瘀為發病之標。主要病機則是陰陽失調、氣血逆亂、風火痰瘀蒙蔽清竅,橫竄經絡。臨床有中髒腑與中經絡之別,中髒腑者病情較重,多有昏厥、不省人事;中經絡者病情較輕,可見偏癱、口眼歪斜。
(1)預防措施一是注意生活起居。據臨床觀察,該病多在劇烈活動或夜間睡眠中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處理好起居動靜的關係。一般認為,凡患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者,每天應堅持一定的活動量,但不可過度勞累,應注意勞逸結合。要經常測量血壓,根據血壓情況來確定休息或活動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