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療方法
依據流感病情的不同程度,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初起發熱輕,不惡寒或微惡風寒,有汗,頭痛,咽癢、咽痛、咳嗽、口渴、舌微紅者,可用銀翹散加減:銀花15克、連翹10克、荊芥穗10克、薄荷6克(後下)、竹葉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蘆根15克、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大青葉12克煎煮,每天服用一劑。發熱較高者可加生石膏30克、炒黃芩10克。
病情較輕者,可選用中成藥:複方銀黃口服液、雙花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銀翹解毒丸、羚翹解毒丸等。
對初起高熱、惡寒明顯、出汗或寒熱往來、頭痛身痛重者,可服用柴葛解肌湯:柴胡10克、炒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30~45克、葛根12克、天花粉15克、羌活10克、生薑3片。
病輕者,可選用中西成藥,如感冒軟膠囊、百服寧等。
五、冬天舊病複發的預防
冬天寒風凜冽,雨雪紛飛,大地固凍,江河冰封,草木枯瘦,呈現萬物凋零之象,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時常容易導致舊病複發。在這時,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鍛煉,並且要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1、肩周炎複發的預防有的人一到寒冷季節便會出現肩部疼痛、怕冷、肩關節僵硬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肩關節功能障礙。這些症狀說明您已得了肩關節周圍炎,也可稱“肩周炎”、“漏肩風”。秋冬天節是該病的發病高峰時期。
目前,用針灸治療肩周炎較為普遍,一般選壓痛點附近的穴位加病變經絡的遠端穴位效果較好。如用水針療法,則是以藥物進行穴位注射加針灸,還可在針刺的同時加上拔罐治療,以溫經散寒止痛。當然,亦可用理療、推拿等方法治療。
(1)注意保暖
對於肩周炎的預防,加強自我保護功能鍛煉。配合治療尤為重要。肩周炎患者要注意局部保暖,夜間睡覺時應掖好被角不使肩部外露,或用幹毛巾襯在衣內肩部或自做棉護肩,臨睡前也可用熱毛巾局部熱敷。
(2)加強鍛煉
出現關節粘連症狀的患者還需做功能鍛煉。有幾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可供選擇:一是爬牆。麵壁而立,身體離牆一拳距離,患肢貼牆,然後以手掌靠牆,手指逐漸往上爬,直到出現肩部疼痛為止;二是外旋鍛煉。背靠牆立,患肢肘關節屈曲90度,手握拳向牆內旋轉,每天數十下,以不出現疼痛為度。三是體後拉手,雙手放體後,用好手拉患手,或用一根一米長棒置於體後,雙手掌麵互相推擋,可拉開粘連部位。
2、老年性膝痛複發的預防冬天氣候寒冷,是老年性膝痛發作及加重的季節。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可采取以下方麵的防治措施。
(1)睡眠時要保持溫暖
上床前最好用熱水燙腳30分鍾,然後簡單、緩慢地進行兩膝關節屈伸運動20分鍾,膝關節部會有明顯舒適之感,關節僵硬也會減輕。
(2)起床前練習跪坐
早晨起床前穿好衣服,可在床上做跪坐運動。跪坐時要保持上身直立,膝關節彎曲。臀部要盡量向下坐,盡可能接觸足跟部,以增加膝關節的彎曲範圍。
(3)增加肌肉力量
老年性膝痛,大多數的病變是關節軟骨的退化,並由此演化成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和肥大,所以宜多做些肌肉活動鍛煉。可仰臥床上,患肢直腿抬高15度左右,此時股四頭肌收縮,使髕骨被拉緊固定。開始時1次隻能持續幾十秒至幾分鍾,逐步爭取達到10~15分鍾。每日堅持練習2~3次。
(4)高位半蹲鍛煉
兩膝彎曲10~30度,以膝關節不痛為宜。靜蹲不動,兩手半舉,目視前方,意念專一,心平氣和。一般每次10~15分鍾。每天早晚各1次。靜蹲練習結束後,再做些放鬆膝部肌肉的運動,如散散步,做些按摩等。
3、慢性鼻炎複發的預防慢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的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層的慢性炎症,臨床以間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鼻涕稀薄、遇寒加重,並伴有頭脹不適、咳嗽氣短、食欲欠佳為主要特點。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天天氣寒冷,冷空氣可誘發該病也可使原有病症加重。
該病屬中醫“鼻窒”範疇。中醫學認為該病多由反複傷寒感冒引起。患者多素有肺脾功能不足,體質較弱,外邪犯鼻後,鼻部氣機不利,血氣運行不暢,而致鼻塞流涕,若日久不愈,使鼻竅氣血瘀滯,脈絡阻塞而發為鼻窒。
(1)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慢性鼻炎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反複的上呼吸道感染能夠加重及延長病程,所以應積極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是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進行幹浴或冷水浴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此外,還要增強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平時穿著不要過多。
(2)生活起居調攝
工作及生活環境較差,居住擁擠,空氣汙濁、粉塵和有毒物質的長期刺激,可以誘發慢性鼻炎。故改善居住條件,注意環境衛生,對防止鼻炎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六、冬天常用中藥及保健品介紹
冬天“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天常用中藥的味道濃鬱。中醫認為,冬天服用中藥及保健品應遵循“厚味填精”和“補腎填精益元氣”的原則。冬天中藥保健應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藥物為主,以下介紹一些具體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