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冬天氣的中醫保健(4)(3 / 3)

1、補氣類中藥

冬天常用的補氣藥主要有以下2種。

(1)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心、肺經,炙用可以補中益氣,適用於氣虛倦怠、少氣乏力、心悸心慌之症;生用可以清熱解毒,適用於瘡癰腫痛、咽喉腫痛之症;這可以祛痰止咳,用於咳嗽痰多之症;又有緩急止痛之功,用於緩解脘腹疼痛。

常用量3~10克,水煎服。

用藥示例:

生甘草30克,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可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甘草味甘,能助濕壅氣,故濕盛而胸腹脹滿及哎吐者忌服。不可與大戟、芫荽、海藻同用。

久服或劑量過大,可能引起水腫,須注意。

(2)大棗

大棗味甘,微溫,入脾、胃經,功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適用於氣虛倦怠乏力、髒燥等症。大棗含蛋白質、糖類、有機酸、黏液質、維生素A、B、C及礦物質等營養素,可以抗疲勞、抗抑鬱,提高機體工作能力,是食補佳品。

常用量5~15克,或5~10枚,水煎服。

用藥示例:

①大棗10枚,甘草9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用於婦女精神憂鬱。

②大棗、芹菜根適量,煎湯常服,可用於高膽固醇症。

③將紅棗與小米煮粥食,可用於小兒腹瀉營養不良。

其他如人參、黃芪、黨參、太子參等補氣藥的用法可參閱有關章節。

2.養血類中藥

冬天常用的養血藥主要有以下4種。

(1)龍眼肉

龍眼肉味甘,性溫,入心、脾經,能補氣血、益心脾,既能補營血不足,又能補脾胃之氣,且無黏膩壅滯之弊病,用於倦怠無力、失眠健忘、頭昏心悸等氣虛血弱症,是滋補佳品。

常用量3~10克,水煎服。

用藥示例:

龍眼14個,生薑3片,加水煎服,可用於脾虛泄瀉。

龍眼、雞蛋,燉熟服,可用於產後虛弱,月經不調。

龍眼殼、番石榴5個,切成斜形塊,用油炒吃,可用於脾虛崩漏。

(2)阿膠

阿膠味甘,性平,歸肺、肝、腎經,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之功。

為血肉有情之品,藥性滋膩,最能補血,可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經少經閉、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證,以及熱病傷陰、虛煩不眠、陰虛咳嗽等症。

常用量3~10克,因膠體黏稠,易粘鍋或與其他藥物粘連,不能與其他藥物同煎,也不能直接放在鍋中煎煮,應隔水燉,或直接烊化在煎好的藥汁中。因用驢皮製成,有腥膻味,服用時可加入黃酒燉烊。

用藥示例:

用阿膠、三七、蒲黃炭、川貝、黨參等研細粉,口服,可用於支氣管擴張。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不宜用。

(3)當歸

當歸是補血要藥。味甘、辛,性溫,入肝、心、脾經,功能補血、活血祛淤,調經、潤腸通便,用於萎黃、心悸眩暈等血虛症。當歸不僅能養血,還能活血,用於月經不調、經停經閉、產後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癰癤腫等症,尤其擅長調經,為婦科調經要藥;還能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腸燥、便秘。

常用量3~10克,水煎服。

用藥示例:

當歸生藥烘幹研粉,每次4.5克,每日3次,可用於上消化道出血。

當歸15克,酒煮,每日1劑,可用於痛經。

當歸與生薑、羊肉合用,即當歸生薑羊肉湯,是冬天理想的養血祛寒的食療方。

濕盛脘腹脹滿、大便泄瀉者忌服。

(4)地黃

熟地黃為補血填精的要藥,味甘,微溫,入肝、腎經,補益肝腎,補血填精,用於血虛萎黃、麵色不華、眩暈心悸、經少經閉、或病後虛弱、耳鳴耳聾、頭目眩暈、腰膝酸軟、遺精、盜汗、消瘦乏力、眼目昏糊等症。為冬天滋補佳品。

常用量10~15克,水煎服。

用藥示例:

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各等分,水煎服,可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

熟地黃藥性滋膩,宜與健脾胃藥如陳皮、砂仁等同用,痰濕所致的食欲不振、脹滿、苔厚膩者忌用。

其他如白芍、枸杞子等補血藥可參閱有關章節服用。

3、溫陽類中藥

冬天常用的溫陽藥主要有以下8種。

(1)鹿茸

鹿茸味甘、鹹,性溫,入肝、腎經,能通督脈、養精血、補腎助陽、強筋骨、止血固帶,稟純陽生發之性,藥性溫潤,適用於畏寒肢冷、陽痿遺精、尿頻遺尿、虛弱無力、耳鳴耳聾、經血淋漓、帶下清稀等症。

常用量0、3~1克,研細吞服,或入丸、散,不入湯劑。

用藥示例:

鹿茸15~30克,山藥30克,浸酒服,可用於虛弱陽事不舉、麵色不華、小便頻數、飲食不思等症。

(2)肉蓯蓉

肉蓯蓉味甘、鹹、性溫,入腎與大腸經,滋膩柔潤,補而不竣,能補腎助陽、益精血,用於陽痿遺精、小便頻數、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耳鳴耳聾、不孕等症,還能溫潤滑腸、潤腸通便,尤其適用於老年人及病後、產後津液不足引起的腸燥便秘。

常用量10~15克,水煎服。

用藥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