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食補為先食補在冬天養生中尤為重要。冬天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滿足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同時,寒冷也影響人體的泌尿係統,排尿增多,隨尿排出的鈉、鉀、鈣等無機鹽也較多,因此應多吃含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可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髒、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這些食品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冬天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但食補也有一定的原則和方法,要因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千萬不可濫補。
(3)少鹹,多苦冬天在飲食養生方麵,中醫學認為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天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裏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4)增加熱量冬天寒冷,所以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來維持生理活動;冬天也是人體陽氣潛藏的時候,也就是說生理活動會因氣候寒冷而收斂,並將一定的能量貯存於體內,為“春生夏長”做準備。所以,冬天應增加熱量及各種營養素的攝取,以維持機體所需,避免因營養不良、抗病能力降低而易感冒、氣喘複發等。冬天適合常吃的食品很多,略舉一二:
①多吃羊肉
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功效,是種很好的滋補強壯食品。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但對熱盛之症,如牙痛、咽痛、便秘、痰黃、尿痛等病症忌用。而且不宜同芥麥、豆醬同食,否則易發宿疾。
②多吃核桃
核桃有長壽果之稱,能強腎補腦,通經脈,潤血脈,黑須發。對病後虛弱、營養不良、神經衰弱、便秘、動脈硬化者有助其恢複健康的作用。核桃加薑一同服食,有鎮咳平喘、益智開胃功效。
③多吃栗子
栗子味甘鹹,性溫。含多種維生素,號稱“幹果之王”。可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抗衰老、延年益壽。可治腰腿酸軟無力、小便頻數、脾胃氣虛或虛寒所致的泄瀉。李時珍說:“以袋盛生栗懸掛,每晨吃十餘顆,隨後喝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但因其難以消化,不應多食。消化不良、濕熱內蘊、顏麵水腫、風濕痛者禁用。
(5)多吃黑食冬天氣候寒冷,陰盛陽衰宜多吃黑食,因黑色食品可補養腎氣,以抗嚴寒。黑色食品主要有: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黑菇、黑桑葚、海帶、海參、紫菜、烏骨雞、烏賊魚、甲魚、烏龜等。營養學家指出,食品的顏色與其營養關係極為密切。
隨著食品的天然顏色由淺變深,其營養成分也就越豐富。如黑米可開胃、益中補虛、健脾、暖肝、活血;黑豆、黑芝麻中的營養素可降低膽固醇,有助於維護正常血液循環;黑木耳中豐富的鐵質可改善貧血怕冷症狀;海帶、紫菜、發菜富含褐藻膠、碘、鈣等成分,有助於軟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及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從而利於抗寒。因此,冬天常吃這些具有補肝益腎功效的黑色食品,對於那些冬天怕冷,陽氣不足的體弱者、老年人、婦女、兒童格外有益。
(6)適當“吃冷”
在嚴寒的冬天裏,若能適當地吃些冷飯、涼菜和喝些涼開水,不但對身體無害反而會有益。主要方式有:
①去“火”
人體肺腑火盛無論冬夏均可產生,而冬天“上火”的現象似乎還更多。冬天外界氣候雖冷,但人們穿的厚,住的暖,活動少,反而會造成體內積熱,不能適時散發,再加上冬令飲食所含熱量較高,所以很容易導致胃肺火盛。但冷飲隻能起到帶走體內一部分熱量的作用,治表不治根,所以不妨再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蘿卜、蓮子、鬆花蛋等。
②吃點涼菜
冬天人們喜吃油脂多、高熱量的食品,而又活動少,易發胖,吃些涼菜,它迫使身體自我取暖,這會消耗一些脂肪從而達到減肥目的,確保健康。
③喝涼開水
俄羅斯學者研究證實,喝涼開水對人體好處極大,若能經常飲用涼開水,有預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膚病之效。科學研究表明,一天中定時喝杯涼開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養生保健法。尤其是早晨起床喝杯涼開水,能使肝髒解毒力和腎髒排洗能力增強,促進新陳代謝,加強免疫功能,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肌梗死。
3、冬天6節氣宜食的食物
冬天宜食的食物主要有以下15種:
(1)胡蘿卜
味辛甘,性溫,有養肝明目、補中下氣、解毒之功,用治夜盲症、脾虛食滯不化,且可解麻疹毒、汞中毒。
胡蘿卜中含有豐富的特有的胡蘿卜素,在人體中很快轉化成維生素A。胡蘿卜中還含有較多的纖維素,能刺激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並有一定的抗食道癌作用。常吃胡蘿卜不僅能防治維生素A缺乏症和癩皮病,還能收到一定的降壓、強心、消炎、抗過敏等療效。尤其是對老年人具有明目養神、防治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慢性腎小球腎炎、增強抗病能力等作用,有養生保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