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神藏於內”,就要少私寡欲。
孔子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這些均指人體氣機失常,而氣機失常將導致人體生命活動的受損。其次,要能調攝不良情緒。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調攝情緒,如遇事節怒,寵辱不驚。此外,亦可采取疏泄法:就是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去,以盡快恢複心理平衡。
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複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針得到了“逆轉”。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
2、冬天的防寒、保暖和曬太陽
(1)冬天防寒需從背、足起
中醫學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好像“籬笆”一樣,起著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當風寒外邪侵入人體時,足太陽經往往首當其衝。所以背部保暖不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背部侵入,直達與背部腧穴相關的髒腑和組織器官,損傷陽氣而致病,或使舊病複發、加重。背部受涼除了能導致腰酸背痛,還可通過脊髓神經影響上、下肢肌肉、關節及內髒,引起不適,甚至得病。因此,對老人、兒童和患有過敏性鼻炎、風濕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為重要。其實背部保暖的方法很簡單,穿著一件貼身的棉(或鴨絨,或皮毛)背心就行了,睡覺時也要注意不要讓背部著涼。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心離心髒最遠,腳部皮下脂肪薄,保溫能力差,而腳掌與上呼吸道黏膜又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旦腳部著了涼,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毛細血管的收縮,導致抗病能力降低,潛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虛而入,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和泄瀉等症。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著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平時還要注意多活動腳部,如參加跑步、競走,散步等運動。
冬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不低於45℃,60~70℃為宜)燙一燙腳,即能禦寒又能有效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腳的營養供給,保持皮膚柔軟,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勞。同時,熱水對大腦皮層也是一種良好的刺激,有利於促進睡眠。所以俗話說“睡前燙燙腳,勝似吃補藥”。
(2)保持居室要保持適當的溫度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生活在相對濕度45%~65%的環境中最感舒適,而冬天供暖期的室內相對濕度通常僅為15%。
在幹燥的環境中,人的呼吸係統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發或者加重呼吸係統的疾病。有研究結果表明,當空氣相對濕度低於40%的時候,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脫水,彈性降低,粘液分泌減少,黏膜上的纖毛運動減緩,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也容易發生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以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空氣幹燥的時候,流感病毒和能引發感染的革蘭氏陽性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也容易隨著空氣中的灰塵擴散,引發疾病。幹燥的空氣使人體表皮細胞脫水、皮脂腺分泌減少,導致皮膚粗糙起皺甚至開裂。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不適等過敏性疾病也都和空氣幹燥有關。空氣幹燥對人體免疫力也有不利影響。
因此,冬天應注意居室保持合適濕度,如相對濕度低了,可向地麵灑些水,或用濕拖把拖地板,或使用空氣加濕器,以增加濕度。此外,在居室內養兩盆水仙花,不但能調節室內相對濕度,還會使居室內充滿清香,顯得生機勃勃。
(3)多曬太陽,冬天陽光是一付補藥陽光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特別在冬天更是如此。
醫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腦底部,有個叫鬆果體的腺體,對太陽非常敏感。它通過神經纖維與眼睛相聯。
在陽光強烈時,鬆果體抑製,分泌減少;反之,在陽光強度減弱時,鬆果體興奮,其激素分泌增加。
鬆果體分泌的激素有調節人體其他激素含量的功能。鬆果體激素分泌多,則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的分泌減少。而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是喚起人體細胞工作的一種激素,在其含量相對減少時,細胞就會處於抑製狀態,整個人體功能也就處於抑製狀態,以致情緒低落、感覺疲憊、精神不振。
冬天多曬太陽,生活有規律,按時作息,上述症狀便會自動緩解。
3、冬天健身注意事項冬天,氣候寒冷,萬物凋零,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不如天熱時旺盛,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因而抵禦風寒,捍衛陽氣,是冬天養生保健之道。冬天戶外活動,可增加熱量產生,調節新陳代謝機能,增強大腦皮質興奮和體溫調節,因而冬煉是抗寒護陽的重要方法,但冬煉一定要注意方法。
(1)熱身活動要充分在冬天進行健身鍛煉時,尤其在室外時,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通過慢跑,徒手操和輕器械的少量練習,使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後,再進行較大強度的健身運動。如果不做熱身活動就鍛煉,往往會造成肌肉拉傷、關節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