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要到哪裏去?——心靈的歸宿(8)(1 / 1)

人處於“畏”之中的茫然狀態,海德格爾稱之為“不在家的狀態”。人們企圖逃避這種狀態,但是逃避人生最本質的東西,意味著一種自欺欺人。“畏”的東西不可能因為人不去想他而得到消解,反而對“畏”的逃脫是人的一種沉淪。海德格爾說人常常以為忘卻了“畏”而心甘情願地受庸常的支配,人就可以從這種生活之中得到安寧,尋找到失落的“家”,然而實際上這也是自欺欺人,生命因此而沉淪和異化了。

命運中該來的終極會來,無論如何都是無法逃避的。隻要人生在世,“畏”就永遠存在。因此,任憑人如何逃避到麻木的、沉淪的醉生夢死之中,“畏”都永遠追逼著它。因此,人生怎麼也避免不了惶惶不可終日的命運。

死:人生第二次“被拋”

“畏”的情緒會讓人逃避,讓人沉淪到日常生活中去,並在那裏尋找所謂的“安寧”。然而,人終究無法逃脫第二次被拋,那就是“死”。

什麼是“死”呢?海德格爾說,“為死而在就是畏”,他想要說的就是“畏”到頭來就是畏死,隻有死了人才能擺脫無緣無故的“被拋”和命運的捉弄,也才能擺脫無窮無盡的“畏”。因此,海德格爾說,隻有明白了人是要死的,才能真正理解人如何為生。一個人要成為“強者”,就是要正視“死”,果斷地心甘情願地去迎接“死”,這樣才是人存在著的最高境界。

我們把“煩”比作鋼鐵,“畏”是鋼鐵和鋼鐵之間的聯結點,那麼“死”就是滲透在每一根鋼鐵、每一個焊接點之中的元素。“煩”歸根到底為“死”而煩,“畏”歸根到底也是“畏”死。於是,“死”成了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歸宿。他說“本真的存在的本體論結構,須將把先行到死中去之具體結構找出來才弄得明白”,海德格爾說著我們不熟悉的艱澀的哲學語言,其實他想要說的是一句人生的真諦:先行到死中去,才能了解到人“生”的意義。

死是人“生”的終結,死會讓人失去人“生”擁有的一切東西。然而,死是貫穿人生始終無法擺脫的可能性。任何人都無法逃避“死”,人“被拋”而生之始,就被迫和“死”麵麵相對。而且,任何人的“死”都是自己的“死”,如果說其他的事物人們互相之間可以替代,那麼隻有“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替代的。人之要死,誰也無法施以援手。逃到醉生中沉淪,也無法得到安寧。那麼人還能怎麼辦呢?海德格爾說,那麼當你還“生”的時候,就“先行到死中去”,了解“死”的真相,這樣人就能“領會到本真的存在”,明了應該如何渡過短暫的人生。

為什麼“先行到死中去”,就能了解人存在的真相呢?海德格爾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總是受到這樣那樣環境和他人的製約,人還要麵對著許許多多欲望的誘惑,這些東西都迷惑了人的眼睛,讓人看不到人生兩次“被拋”的真相。然而當人一旦麵對著行將到來的“死”,人就不得不把原來的什麼煩惱、什麼功名利祿都拋之腦後,就能明白這一些不過就是過眼雲煙,人自己能真正擁有的隻是從生到死的這一段時間而已。這一段獨一無二,可一不可再的生命,就是人們自己最本真的存在。“先行到死中去”,“為死而在”,就是要把人投入到死的境界之中去感受人生的真相。哲學的話太難懂,所謂“置之於死地而後生”就是這樣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