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想尋求情緒的安寧或良好的精神健康,但有幸兼備良好的內在品質與優越的外部環境,能自動確保情緒安寧的人卻不多見。我們必須為此付出努力。這意味著我們需力求提高我們自知和知人的能力,在可能的情況下自行解決問題,在需要幫助時求助他人。要獲取良好的精神健康,其關鍵在於以信任為根本的處世宗旨:相信我們自己和其他的人都有不斷改進和成熟的能力;相信人類有同心協力解決問題的願望與能力;相信精神和道德的價值以及人類基本的良知。這一信念能支持我們戰勝心理緊張而不為其摧垮。
3.不要讓焦慮打破內心的寧靜
三國時諸葛亮說過:“寧靜以致遠。”一個人,隻有他的內心保持寧靜,才能奔溢出智慧之源。然而,焦慮,這個人類心靈的殺手,常常使我們心智堵塞。
焦慮症是以發作性或持續性情緒焦慮和緊張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神經症,常伴有頭昏、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幹、尿頻、出汗、震顫和不安等明顯的軀體症狀,其緊張或驚恐的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符。
焦慮並不一定是壞事,焦慮往往能夠促使你鼓起力量,去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焦慮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慮,以至於患上焦慮症,這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情緒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它會妨礙你應付、處理麵前的危機,甚至妨礙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得了焦慮症,你可能在大多數時候沒有什麼明確的原因就會感到焦慮;你會覺得你的焦慮將你的生活搞得一塌糊塗,事實上你什麼都幹不了。焦慮症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障礙。
一般而言,焦慮症的起因主要有:
(1)人格因素
患者性格多有些自卑、易於緊張、恐懼、對困難估計過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賴性強,對自身軀體和內髒情況過分關注。
(2)內心衝突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來源於精神內在衝突,包括本能衝動與現實原則、本能衝動和道德準則之間的衝突。因防禦行為而使原始衝動得不到滿足或發泄,本能衝動繼續積累到某一程度時,自我的控製能力失效。由於致力於激烈的內部防禦工作,神經症患者在本能衝動負荷過盛的情況下,防禦無效則變為焦慮,表現出坐立不安、激動、浮躁、緊張與失眠。
(3)遺傳因素
據統計,焦慮症在患者的親族中發病率為14%,而一般居民為5%,單卵雙生子的焦慮同病率為41%,而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僅為6%,故專家認為焦慮可能與遺傳素質有關。
(4)生理因素
在焦慮發作時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量的增加,但可能是伴發而非誘因。有研究發現,在運動後焦慮症者其乳酸分泌遠較正常者多,另外輸注乳酸也可激發焦慮。
4.不要讓憂慮成為自己的隱形殺手
對於跋涉在成功道路上的人來說,成功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相伴而來的是焦躁和憂慮,這些不良的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長期生活在憂慮和緊張之中的人,心理狀況是極為混亂的,漸漸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會直接影響自己的精神和行為,造成不良的後果。
曾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亞曆克西斯·卡銳爾博士說:“不知道抗拒憂慮的商人都會短命而死。”在談到憂慮對人的影響時,一位醫生說,有70%的人隻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就會自然好起來。這些病都是真病,比如胃潰瘍,恐懼使你憂慮,憂慮使你緊張,並影響到你胃部的神經,使胃裏的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產生胃潰瘍。
憂慮也容易導致神經和精神問題。著名的梅奧兄弟宣布,我們有一半以上的病床上躺著患有神經病的人。可是,在強力的顯微鏡下,以最現代的方法來檢查他們的神經時,卻發現大部分人都非常健康。他們“神經上的毛病”都不是因為神經本身有什麼異常的地方,而是因為情緒上有悲觀、煩躁、焦急、憂慮、恐懼、挫敗、頹喪等的情形。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已經大量消除了可怕的、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醫學界一直還不能治療精神和身體上那些不是由細菌所引起,而是由於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症。這種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漸增加,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快得驚人。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極可能是由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生活,而跟周圍的環境隔斷了所有的關係,縮到自己的夢想世界,以此解決他所憂慮的問題。
憂慮還容易導致關節炎和其他疾病。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羅素·塞西爾博士是世界知名的治療關節炎權威,他列舉了四種最容易得關節炎的情況:婚姻破裂、財務上的不幸和難關、寂寞和憂慮、長期的憤怒。
對於40多歲的男人來說,憂慮就像是一名隱形的殺手,再沒有什麼會比憂慮使一個男人老得更快。憂慮會使你的表情難看,會使你咬緊牙關,會使你的臉上產生皺紋,會使你愁眉苦臉,會使你頭發灰白,有時甚至會使頭發脫落。憂慮會使你臉上的皮膚發生斑點、潰爛和粉刺。憂慮就像不停往下滴、滴、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滴、滴的憂慮,通常會使人心神喪失而自殺。
在哈爾濱某醫院的病房裏,有一位老人,他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她在醫院裏幫助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她在這個醫院裏,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原來,這位老人早在8年前就患上了癌症,當他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後,沒有想到自己的生命還有多少時間,而是極力安慰那些比他年輕的患者,鼓勵他們戰勝病魔,在老人的帶動下,醫院的重患病房裏自發地成立了“抗癌協會”,他們每天組織在一起讀書、看報紙,走出病房去曬太陽。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病痛,快樂地麵對每一天。結果,奇跡發生了,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症狀明顯減輕,有的已經戰勝了癌症,重新回到了工作的崗位。
而這位當年已經被醫生斷定隻有三個月生命的老人又整整活了8年,直到現在他仍然頑強地活著,每一天她都在用她自己生命的熱量影響著大家,戰勝病魔,找回健康。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曾經告訴他的學生說:“要願意承擔這種情況……能接受既成事實,就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個步驟。”林語堂先生在他的《生活的藝術》裏也談到了同樣的概念:“能接受最壞的情況,在心理上就能讓你發揮出新的能力。”
當我們接受了最壞的情況之後,就不會再損失什麼,這也就是說,一切都可以尋找回來。“在麵對最壞的情況之時,”威利斯·卡瑞爾告訴我們說:“我馬上就輕鬆下來,感到一種好幾天來沒有經曆過的平靜。然後,我就能思想了。”他的說法很有道理。
可是現實中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憂慮而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情況,不肯由此作出改進,不願在災難中盡可能搶救出一點東西,他們不但不願意重新構築自己的財富,還沉浸於過去失敗的記憶中不能自拔——終於,使自己成為憂鬱情緒的犧牲者,他們摧毀了自己奠定成功的最後一塊基石——健康。
人生,要有接受最壞情況的心理準備,用恬淡的心情迎接每一個日出、日落,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5.認識強迫症,及時尋求醫生幫助
在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現代社會,強迫症已經成為40多歲男人的時尚病。
從心理學角度,強迫症是以反複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征的一種神經症障礙。患者體驗到衝動和觀念來自於自我意識到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又無法擺脫。
對於強迫症的誘因,一般認為精神因素為主要發病原因。現代社會具有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特點。在這種環境下,內心脆弱、急躁、自製能力差或具有偏執性人格或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很容易產生強迫心理,從而引發強迫症。其中完美主義人格者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他們會製訂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過度強迫自己和周圍的人去達到這個目標,但總會在現實與目標的差距中掙紮。此外,自幼膽小怕事、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謹慎的人在長期的緊張壓抑中會焦慮恐懼,易出現強迫症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複檢查門鎖這種強迫心理現象在大多數人身上都曾發生過,如果強迫行為隻是輕微的或暫時性的,當事人不覺痛苦,也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態,也不需要治療。如果強迫行為每天出現數次,且幹擾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強迫症,需要治療了。
在我國過去醫生認為強迫症並不多見。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通過大規模的調查驚訝地發現強迫症甚至比常見的情感障礙、驚恐障礙的患病率還要高,每年因強迫症要花費8.4億美元。強迫症與抑鬱症一起。被列入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性疾病研究的重點。近幾年,強迫症患者的職業和年齡都出現了明顯變化。年輕的白領階層發病率越來越高。值得關注的是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加壓力的完美主義追求者或一意孤行的偏執狂。往往是在不經意中為自己設下了強迫症的精神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