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克服不良的心理(3 / 3)

從本質上說。強迫症大多源自兒童時期。與自幼養成的個性特征有關。這些特征是:膽小謹慎、少年老成、做事優柔寡斷,缺乏豐富的生活情趣,固執,過分追求完美,學習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苟,諸事愛鑽牛角尖,刻板,不善隨機應變,適應陌生環境很慢等。而這些兒童的最大優勢就是循規蹈矩,能適應中國的考試製度。他們也就能夠接受高等教育,成為知識分子的主力。這也是中國的許多知識分子有強迫症的原因之一。

而家庭教育的過分嚴格、粗暴,學校管理條框過多過細。很少給學生留自主自由空間,也是促成和助長強迫症的重要客觀因素。對於強迫症的治療,一般應在心理醫生指導下,采取綜合性治療。

(1)治療方法

綜合治療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三個方麵:

[1]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目的在於提高患者對本病的認識,要使患者認識到強迫症是一種功能性疾病。而不是器質性疾病,即使經過治療,短時間內不見好轉,也不會惡化。更不會轉變為其他更為嚴重的疾病,要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行為治療

對於有強迫行為的患者,應采用行為治療。其中,以係統脫敏療法最為有效。如對於登上高樓總是出現想向下跳的患者,可帶患者走向二層樓。如無強迫意向,然後。再帶患者走向三層樓、四層樓。經過反複多次訓練、實踐之後,常常可獲得成功。

[3]藥物治療

對於有強迫思維的患者,應采用藥物治療。目前公認:氯丙咪嗪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抗強迫症的藥物。一般劑量為,氯丙咪嗪每次25~50毫克,每天2~3次。

(2)注意事項

應當注意的是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應當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忌由患者作主張,否則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而對於患者自身而言,由於強迫症具有強烈的自製心理和自控行為,因此,患者自我調節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聽其自然

不要苛求自己,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做了以後就不要再去想它,也不要去評價它,議論它。比如,作業做好就算了,不要再去想對錯。

[2]進行調節

患者可以對自己的異常觀念和行為進行戲劇性的誇張,使其達到荒誕透頂的程度,以致自己也感到可笑,無聊,由此消除了強迫性表現。

[3]參與文娛活動

最好能參加一些冒險和富有刺激的活動,大膽地對自己的行動做出果斷的決定,對自己的行為不要過多發表限製和評價。在活動中盡量體驗積極樂觀的情緒,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胸懷。

[4]進行自我暗示

當自己處於莫名其妙的緊張和焦慮狀態時就可以進行自我暗示。比如:“我幹嗎要這樣緊張?一次作業沒做是沒有關係的,隻要向老師講清原因就可以了。就是不講,老師也不會批評,就是批評了,又有什麼好緊張的。隻要虛心聽取下次改了就行,何必那樣苛求自己呢?誰沒有犯過一點過失呢?……”

[5]轉移注意力

當出現強迫現象就采用其他活動來轉移或直接對抗強迫思維,如高聲唱歌,背誦詩詞等。

滿灌法或稱厭惡法如:在強迫洗手時,家人就命令他持續不斷重複,他要終止時也不讓終止,直到他厭惡之極,決不願再做下去為止。

6.40多歲男人怎樣調適工作倦怠心理

老林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單位,他很慶幸自己能夠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專業對口、收入頗豐還很穩定。這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啊。工作伊始,老林尚能滿懷信心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過去了,老林發現工作永遠是那樣井然有序,所有的行為都和計劃的沒有什麼差別,沒有任何新鮮感,自己再也不像剛來的時候那樣為了某個項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這個工作不能再帶給他快樂和滿足,尤其是當他看到辦公室的種種爭鬥時,更感到厭倦萬分。他的情緒開始低落,行為變得古怪,經常發牢騷、發火……究竟自己是怎麼了?老林不能解釋這些。老林周圍也有很多朋友有類似的現象。

其實,老林是產生了工作倦怠感。所謂工作倦怠感,是指人們在緊張與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過程中,生活上的以及工作中的情緒感受會隨著大環境的變動,而呈現出一種身心緊張或調試不當的負麵行為。

染上工作倦怠的人猶如失去水的魚,備受窒息的痛苦。據調查,現代人產生工作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個月就開始對工作厭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領人士有高於40%的人想跳槽。上海一項調查顯示:在同一崗位工作滿兩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現了工作倦怠現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倦怠症。產生工作倦怠的白領會出現失眠、焦慮、煩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適以及行為上的障礙,若不及時處理將會給職場中的你帶來不可預期的傷害。

心理學家多德拉認為,如果一個環境給你帶來了不良症狀和障礙,那麼你在這個環境中就會遇到許多心理上的衝突。要解決這些症狀和障礙就得去認識你身上存在的心理衝突。

(1)40多歲的男人心理衝突

40多歲的男人心理上的衝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渴望成就與懼怕改變的衝突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在一切基本需求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實現自我價值就成了一個人的最終目標。職業顧問說,沒有變化的例行工作,最容易導致上班族工作倦怠。在變化中求生存,任何單調的東西隻能給人帶來厭惡,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許多白領階層盡管已經對現狀感到厭惡,還是懼怕改變自己。

多年養成的工作生活習慣已經定性,程式化的思維和工作方法已經固定,工作的辛苦和勞累、缺乏創新的刺激,已經使他們的大腦越來越懶惰。他們不願去想、不敢去想已經在危害著他們身心健康的種種因素。因此,一方麵缺乏成就感需要改變,一方麵又懼怕改變,二者的衝突自然就給本來就繁重的工作增加了不少危險。

[2]做優秀職員與做合格家人的衝突

步入成熟的白領通常擔當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公司職員、慈愛父母和孝順兒女等。特別是40多歲的男性,家庭中的瑣事經常會占據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更容易陷入焦慮狀態中。眾多角色集於一身,難免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壓力,既想工作上有所成就,又想顧及家庭的幸福,使許多職場中的人因為身不由己而陷入深深的苦惱中。

[3]需要關懷與維護自尊的衝突

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的進步和飛速發展使人產生了異化。為了使人力資源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企業使用了先進的管理措施和高級的技術設備,使人處於不停的忙碌狀態,進而減少了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他本身對交往的需求永遠都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更需要情感上的撫慰。但是現代社會又給人提供了感情冷漠的土壤,特別是有了一定地位的白領階層,更是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自尊心,不願意主動和人交流。盡管他們很渴望別人的關心,希望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還是龜縮在維護自己自尊心的安全地帶。

(2)解決辦法

知道了症結所在,解決起來也就會有的放矢了:

[1]打破心理的界限,做自己的主人

在公司裏,很多人抱怨工作任務太繁重,沒有時間想自己該想的,做自己該做的。其實,這是惰性形成了內心的界限,把你限製在一定的活動範圍內。很多你認為無法改變的事物其實隻是自己心理的界限把它封閉了,勇敢地去想像、去突破、去改變,這樣你才會在職場瀟灑地遨遊。

[2]轉移情緒,消除怨氣

良好的心態是生活快樂的秘訣,心理學家告誡: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不要帶著怒氣去工作和生活。再聰明的人也會因為情緒不良而失敗。做一個情商高的人不是什麼難事,隻要你每天注意那麼一點點就行。回到家前先告訴自己笑一笑;周末放下所有負擔,和家人一起逛逛公園;生氣的時候伸個懶腰,站起來走走;經常換不同的衣服穿……有心做到的人永遠會快樂。要知道,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3]和和睦睦萬事興

在公司裏活得最不開心、工作做得最差的往往是那些人緣不好的員工。新員工學曆傲人,惟我獨尊;老員工資曆不淺,心中不服……事業一籌莫展的人總想和別人比個上下高低,但是這樣隻會傷害了同事之間的關係。古人雲退一步海闊天空,何不聰明一點搞好同事關係呢?給自己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就是為自己積累財富。著名心理谘詢專家唐汶告誡大家做人要把握以下“五不”原則:倚老不賣老;彈性不固執;幽默不傷人;關心不冷漠;真誠不矯情。所以放下架子吧,這樣你就有了成功的基礎。

相信聰明的你會調試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能在職場中尋找到新鮮的水源。做條自由歡快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