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製精神壓力
要想有效地控製精神壓力,首先要了解引起精神壓力的因素,然後再考慮以怎樣的方式加以控製。以下控製精神壓力的步驟可供參考。
合理安排時間。把要做的事情列下來,再按照計劃去做。
把重大變動分開進行。使自己先適應一個變動,再做另一個變動。例如,避免在同一段時間既辦婚事又買房子。
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職業,定下的目標須切合實際。
明智決定。在決定重大事項前應收集資料和聽取意見。
接受自己的外貌。對自己外貌不滿之處別耿耿於懷,應學習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
凡事朝好處想。避免消極情緒滋長,不要誇大困難。
別孤軍作戰。有心事可向配偶、親友、上司傾訴,別隱藏於心底。
建立快樂家庭。對待家人應像對待親朋一樣親切和互相尊重,他們會在你有需要時給予大力支持。
結交朋友。我們都需要友誼。友誼能帶來歡樂和力量。
體質健康。經常運動,注意飲食健康和保持充足睡眠,這些都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要知道健康的體魄是克服精神壓力的基礎。
(2)克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國外有位著名心理學家指出:麵對現實,才能快樂。生命是一連串問題的交錯組合,要不斷地加以解決和克服,但是如果能夠把每一個難題都看作是成長過程中的一次鍛煉,那麼困難對自己所造成的壓力就會減輕。要擺脫壓力,在上述心理調節的基礎上,可實行以下方法。
改變環境。包括調動工作,改善人際關係,遠離使你心煩意亂的人,甚至可以遠離傷心地,在新的環境裏一切從頭做起。
拒絕不情願的事。對別人請求的事,如果自己不願意幹或無時間兼顧時,應當把實情向朋友坦誠訴說。
自己每天要有一段獨處的時間,旁觀世事,以擺脫煩惱。
遇事多往好處想,別給自己自憐的機會亂想往往會加劇心理負擔,影響腦子休息。
上述擺脫壓力的方法,實行起來效果很好,不妨一試。
40多歲的中年人最容易患疲勞綜合症,患有疲勞綜合症的人,除了身體的各種不適外,還不同程度地伴有焦慮、抑鬱等心理疾患。如果患者長期得不到心靈上的解脫,整日處於心理衝突之中不能自拔,這對疾病的康複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使自己的心理和行為能與外界環境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盡量減少不良情緒對機體產生的影響,這無論對患者的康複,還是對其愈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關於精神方麵的養生,我國曆代的養生學家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著許多精辟的論述,早在戰國時期的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中就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精神養生的原則性論述,告誡人們不要被身外的各種欲望雜念所困惑,能做到精神上的安詳寧靜,則體內的真氣就會生發不已,周流不息,觀照內心而神不外馳,這樣就可以防禦百病。如果能做到隨遇而安,不計較地位高低和個人得失,吃任何的東西,穿任何的衣服都很滿意,對於正當的風俗習慣樂於相處,這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天真純樸的人,且不易患病。
患了疲勞綜合症的患者,往往內心矛盾重重,不能正確的處理自己與周圍的關係,或過於謹慎小心,處處提防,內心緊張不安或過分關注自我,比較計較個人的得失,從而導致焦慮或與周圍人合不來,自傲自大,自我封閉,固執己見或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整日憂心忡忡,自哀自憐,消極厭世而產生憂鬱症。
所以,疲勞綜合症患者,要擺脫心靈的陰影,就必須使跳出自我的圈子,積極主動地與周圍的人交往,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自傲,不自卑,不自憐,要以自信、自強、自尊、自立的人生態度麵對身外的世界,不恣情縱欲,也要在適當的場合和時間對內心的煩惱加以疏泄,比如疲勞綜合症患者要擺脫焦慮,可以從事一些比較舒適安閑的活動,像散步、垂釣、太極拳、聽音樂、下棋等,轉移注意力達到緩解焦慮的作用抑鬱的患者應當做一些能振奮精神、增強體力和活力的運動,如跑步、蹬車、爬山、遊泳、進行各種球類運動,跳迪斯科等等,在運動中逐漸驅散心中的壓抑不適,從而恢複旺盛的精力和體力。
另外,疲勞綜合症患者在平時還要注意加強自己的思想修養,提高心理素質,麵對困難和挫折要知難而上,養成吃苦耐勞的作風,凡事多為別人著想,並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給自己營造一個比較輕鬆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使自己的存在成為周圍人的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品嚐為人奉獻的快樂。
4.做好工作競爭中的心理調適
競爭可以克服惰性,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競爭可讓人們滿懷希望,朝氣蓬勃,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但是,競爭也容易使人在長期的緊張生活中產生焦慮,出現心理失衡、情緒紊亂、身心疲勞等問題。
尤其對失敗者,由於主觀願望與客觀滿足之間出現巨大差距,加上有的人心理素質本來就存在不穩定因素,就會引起情緒消沉,甚至出現犯罪或自殺行為等極端行為。所以,40多歲的男人在競爭過程中更要注重自我心理調整。
(1)對競爭有一個正確認識
有競爭,就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但是,關鍵是正確對待失敗,失敗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無需氣餒,如果從中悟出了一番道理,或者在競爭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幹,那麼這種失敗或許更有價值,誰能說它不是明天成功的起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