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管理自己的情緒(3 / 3)

(6)寬容大度

對人不要斤斤計較,不要打擊報複。這樣你會感到好像從自己的肩上卸下那沉重的憤怒包袱,幫助你忘卻那些不愉快的事。

千萬不要忽視敵意、憤怒對自己身體和事業發展的危害,從現在開始就重視它。如果一個男人不重視積極地消除敵對情緒,那麼他仍舊會遇事遇人處處暴跳如雷;而如果能堅持做到上麵提出的幾點建議,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你就會感到自己受益匪淺。

6.不要用生氣的方式懲罰自己

生活不可能平靜如水,人生也不會事事如意,人的感情出現某些波動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有些人往往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結果非但不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傷了感情,弄僵關係,使原本已不如意的事更加雪上加霜。與此同時,生氣的不良情緒還會嚴重損害身心健康,正如德國學者康德所言: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中國傳統醫學也認為生氣有損健康。《黃帝內經》就明言告誡:“怒傷肝。”可見,生氣對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為研究生氣對人健康的影響,進行過一個很簡單的實驗:

把一隻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同一個人,當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變成水後,澄清透明,一無雜色;悲痛時的“氣水”有白色沉澱;悔恨時有淡綠色沉澱;生氣時則有紫色沉澱。愛爾馬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隻過了幾分鍾,大白鼠就死了。這位專家進而分析認為:如果一個人生氣10分鍾,其所耗費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人生氣時,很難保持心理平衡,這時體內還會分泌出帶有毒素的物質,對健康不利。

心理學認為,生氣尤其是生悶氣,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不僅對工作、學習、生活以及人際關係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對自身的健康會產生極大的危害。現實生活中,一氣之下引起心髒病發作、血壓升高者也很常見。所以有人把生氣看作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生氣或動怒對人體有十大危害:

一害肝髒。怒傷肝,怒則氣血鬱滯,肝氣不暢,肝膽不和,易引發肝病。

二害呼吸係統。引發氣急、胸悶、肺腔膨脹、氣逆咳嗽或哮喘。

三害消化係統。飲食不思,消化不良,易造成胃腸蠕動紊亂,誘發胃與十二指腸潰瘍。

四害心血管循環係統。易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誘發心髒病、腦溢血等。

五害神經係統。可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失眠、多夢、神經衰弱。

六害腎髒。逆氣衝擊腎髒會引起腰腿酸軟無力、性功能下降乃至腎衰。

七害泌尿係統。可引發尿急、尿頻乃至泌尿功能失衡。

八害皮膚。諸多皮膚疾患與人的情緒相關聯,如雀斑、黃褐斑、斑禿與某種精神過度刺激有關。

九害內分泌係統。心情不好可引發內分泌功能失調。

十是大怒、暴怒可造成心悸乃至猝死。

40多歲的中年男人隻有充分地認識了上述危害,才能積極地去按科學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使自己保持一種健康的心裏狀態。

既然生氣有損健康,人們就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到煩心的事,也要“戒”字當先,戒除煩惱。當然,這不是簡單下個決心就能辦到時事情,其中還有道德修養和陶冶情操的問題。古人把“責己嚴,待人寬”,“溫、良、恭、儉、讓”,視為人際交往的準則,對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遇事冷靜、待人寬厚並能適當克製自己的情緒,這實際上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要養怡身心,就要下功夫修練品行,學會寬厚待人,謙遜處世。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就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不要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其實,“退一步”並非意味著“懦弱”,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換得雲消霧散、海闊天空。要頤養身心,還要學會息怒,善於控製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萬萬不可認為生氣是“正直”、“坦率”、“豪放”性格的表現。生氣、發火,則是於人無益、對己無利,既傷害了別人,也在“懲罰”自己,實在不足取。

7.40多歲男人應學會製怒

人與人交往難免會發生矛盾,難免磕磕碰碰,被人曲解和傷害後,本能的反應就是發怒,發怒隻會痛快一時,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況且發怒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40多歲的中年男人要學會製怒,寬容為懷,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常常聽人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我這火爆子脾氣算是改不了了!”其實並非如此。

脾氣是氣質的通俗說法。有的人性情急躁,易於動怒;有的人動作緩慢,情緒安定,這與人的氣質特點有關。脾氣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很大。美國科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人體內微量化學物質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含量,對人的脾氣有很大影響。去甲腎上腺素含量相對較高的人,脾氣大多急躁,易發火;而血清素含量相對高的人,脾氣就比較隨和、溫順。人的脾氣還受人的神經類型所製約。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脾氣還受思維的製約。

然而,人的暴躁脾氣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實踐證明,一個脾氣暴烈的人,如果受到文明的教育與熏陶,他的脾氣也會逐漸隨和起來,而且,由於“發火”不斷減少,身上的去甲腎上腺素含量也會相應逐漸下降。

要學會“製怒”,以下是幾種有效的方法:

(1)情境轉移法

“火上來的時候”,麵對那些看不慣的人和事,往往越看越生氣,越看火越大,此時不妨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迅速離開使自己發怒的場合,然後去找一個談得來的朋友,到一個自己所喜歡的地方,聽一聽舒緩的音樂,賞一賞鳥語花香,望一望怡人景色,心情就安靜下來了。

(2)評價推遲法

“怒氣”來自對“刺激”的評價。這個“刺激”也許是別人的一個眼神,也許是別人的一句譏諷,甚至可能是別人的一個誤解。這事在當時,往往使自己“怒不可遏”,可是如果過一小時、一星期甚至一個月之後再評價,自己才明白對之發怒往往“不值得”。這樣,經過無數次的努力,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一遇到要發怒的事情,總不由自主想到“不值得”,“怒氣”自然就消了。

(3)審美自愛法

經過思考才會明白,“怒”是人最不瀟灑的表現之一。在這個意義上,時常發怒無異於慢性毀容。所以,每當自己要發怒時,手就伸進自己口袋裏摸出隨身帶的小鏡子,看看發怒時的“狼狽”樣兒,這時就自然想到要製怒,以保持自己的魅力。

(4)能量宣泄法

“怒”是一種很強的心理能量,強行壓抑不僅有傷身體,而且可能積釀成更大的怒氣。怒氣一旦生成,可以通過較重的體力勞動和較劇烈的體育運動釋放,或者找一個信賴的人盡情傾訴,使心中怒氣得到無害化表達,這樣既不傷害自己,又能較快恢複平靜。

(5)肌肉放鬆法

憤怒時人的肌肉組織處於緊張狀態,例如圓睜雙目、咬牙切齒、胃部收縮、雙拳緊握等,此時的憤怒可謂“一觸即發”。如果把這些緊張部位逐一放鬆,會防止怒氣爆發,為恰當解決問題贏得時間。

(6)價值否定法

發怒的原因之一是對發怒本身評價太高,比如有人把發怒等同於“自尊”、“強大”、甚至“英雄氣概”,認為隻有發怒才能解決問題。真想製怒,必須把發怒視為困境。麵前山窮水盡、無計可施的軟弱表現。隻有否定發怒的價值,才能為理智地解決問題創造條件。

(7)挫折超越法

挫折永遠是發怒的刺激之源。如不能超越挫折,“製怒”就難上加難。所謂超越挫折,就是以達觀的心態操作逆境的藝術。有了它,不論遇到多大的麻煩,都既不遷怒於人,也不暴棄自己,而是吸取經驗,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