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悅,讓孩子由父母的神情與沉默的氣氛中感受到父母的情緒,由此促進孩子對自己進行反思。同時,在批評孩子時應該使孩子感受到:爸媽討厭我的缺點,但卻非常喜歡我這個人。這樣孩子才能樂意聽取批評,勇於改正錯誤。
建議二:讓孩子明白所犯的過失與後果間的聯係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考試成績不理想,不隻和試題的難度有關,更和自己的努力、對考試的重視程度有關,所以考不好,絕對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從自身找原因,吸收經驗教訓,這樣才會有所提高。
建議三:把握批評時的語言表述
如果一定要批評孩子,那麼我們一定要注意批評孩子時所用的語言,否則不加考慮的批評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評語言一般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準確地說明孩子具體犯有什麼過失;二是清楚地告訴孩子這種過失造成了什麼不良後果;三是明白地表述自己難過的心情和不悅的感受。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家庭教育,讓孩子更有上進的動力
孩子的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要讓孩子擁有上進心,就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上進心,父母要小心嗬護,不要隨便在外人麵前說孩子的不好,要時常讚美孩子。不管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隻要孩子好學、愛問,我們就要肯定孩子的態度,鼓勵孩子奮鬥就是一種堅持。父母也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在充滿上進心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肯定會將努力作為一種生活態度。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法國思想家盧梭
23.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孩子要因材施教
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興趣誌向、智力水平和能力性格來進行引導和教育,孩子就一定會贏在起跑線上。
在生活中,許多家長不征求孩子的意見,就為孩子做決定,甚至粗暴地強製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學根本不感興趣的東西。還有的家長不從孩子的自身情況出發,拿孩子和別的孩子做比較,認為別的孩子拉小提琴獲了獎,每一個孩子就都能學小提琴,而且都能獲獎。
由於家長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很多孩子都在學他們不感興趣或並不擅長的東西。孩子學不會,家長也不理解,還諷刺挖苦、謾罵毆打孩子。這些做法都是違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所以,就算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再用心,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特點,孩子也不例外。我們要考慮到孩子的先天稟賦、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發現並欣賞孩子的特點,鼓勵孩子去發展自己的優勢,這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
在我國,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他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選擇適合這個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教育方法的。唐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韓愈等人還提出,培養孩子要像木匠處理、使用木材一樣,能做梁的做梁,能做檁的做檁,能做椽子的做椽子。
我們要想使孩子成才,就必須因材施教,肯定孩子的特點,欣賞孩子的優勢。使孩子獨特的素質和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這樣才能成就輝煌的明天。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針對孩子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