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孔子:“是不是聽到了指令就應該去行動呢?”孔子說:“有父兄在,應當稟命而行,怎麼能有聞即行呢?”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冉求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卻答道:“是的,聽到就馬上去做。”孔子的學生公西華感到很奇怪:兩個學生問的是同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卻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呢?孔子說:“因為兩個人的秉性不同。冉求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前進,要他膽大一些;而子路是好勝之人,故抑而退之,要他謹慎一些。”
24.教育不能操之過急——按孩子的成長階段來要求孩子
不遵循孩子的年齡特征、實際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實際能力進行教育,就是“揠苗助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往往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教育落後於孩子身心發展的水平,在該進行教育和訓練時,沒有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另一種是教育超越了孩子身心發展的水平,即對孩子進行教育和訓練的內容超越了孩子目前的發展水平。而由於家長都望子成龍,後一種傾向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家長們普遍認為,按部就班地教孩子學知識,太慢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如果不按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就如“揠苗助長”,不但無益,反而是在害孩子。
曆來的教育家都主張教育不能操之過急,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墨子說:“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意思是說,學習知識必須從自己的實際能力出發,不可任意超越實際水平。要按照孩子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知識、能力發展水平,遵循科學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少到多,一步一步地提高對孩子的要求,否則,就極易使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和畏難情緒。
不操之過急,循序漸進,就是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鼓勵孩子、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慢慢地成長,這樣孩子才能穩穩地取得進步。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孩子想學的時候,我們再教
我們總是認為孩子不愛學習,其實孩子是熱愛學習的,隻是由於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對,使孩子在學習這一活動中不但沒感覺到樂趣,還感受到了痛苦,所以孩子才產生了厭學心理。要讓孩子熱愛學習、學習好,我們家長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教育的方式就要有所改變。
春曉四歲了,春曉媽媽和其他媽媽一樣,把春曉送到了幼兒園,而孩子在幼兒園學習什麼,春曉媽媽從來都不過問。但和別的媽媽不一樣的是,春曉媽媽並沒有急著教孩子學認字、背唐詩、學習各種才藝,因為春曉媽媽認為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孩子如果沒問,就說明孩子還沒有對某方麵進行關注,產生興趣,所以就算是強製性地教,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可是有一天,春曉卻問:“媽媽,牆上那個圓圓的盤子上麵有數字,我不認識它們,那兩個針總是轉啊轉啊,是什麼意思呢?”聽到孩子這樣問,春曉媽媽知道了,孩子對鍾表產生了興趣,可還不會看表呢,總是問媽媽“幾點了”。這正是一個春曉媽媽在等待的機會,於是春曉媽媽就給孩子講起了鍾表和時間。由於這是春曉自己想知道的事情,所以春曉聽得特別認真,好像都聽懂了似的。可是當媽媽問的時候,春曉還是說不出來。但兩天以後,春曉就能看懂所有的時間了。
孩子總是語出驚人。有一天,正在做飯的春曉媽媽問春曉:“幾點了?”春曉說:“6點了。”接著又說:“媽媽,我會看時間以後,怎麼覺得時間過得這麼快啊!”
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自身的發展情況,同時也要根據孩子內心的求知欲望來教,否則,我們雖然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卻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這和沒有進行教育是一樣的。而春曉媽媽的想法就很好,及時把握孩子想要學習的時機,在孩子求知欲迫切的時候,滿足孩子的心理。這樣才會出現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