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溺愛隻會造成孩子任性——父母要把握好愛的尺度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請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愛。讓孩子從關心自己的父母做起,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讓孩子更加懂得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嬌生慣養”、過分溺愛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它有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因而他強調“對子女要愛護,但絕不要溺愛”。愛就給予,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放任孩子的溺愛,讓孩子不知道生活的真實狀況,也使孩子不能在磨難中鍛煉自己。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強調父母的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他說:“愛是一種最偉大的感情”並且說:“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但他又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應當是有分寸的,正如服用藥物或對待食品的態度那樣,“任何人不能吃十公斤麵包並由此來誇耀他吃得很好”。這也就是說,無原則的溺愛並不是真的對孩子好,而是在害孩子。
溺愛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道路上遇到更多的挫折,因為在父母長時間愛的嗬護下,孩子有一種十分幸福的心理感受,而一旦走上社會、離開父母的嗬護,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我們父母隻有知道如何愛孩子,把握好愛的尺度,才能使孩子在父母的關懷中茁壯成長,也才能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應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不讓孩子生活在優越感中
一位名人指出:“愛孩子,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情。重要的是,要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把全部的愛和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但要知道並不是孩子得到的愛越多,孩子成長得就越好,愛要適當、適量,更要愛得有方法。
在別人看來,雙雙生活在一個很幸福的家庭。雙雙的爸爸是機關幹部,媽媽是公司經理,生活富裕而和睦。雙雙的父母也決心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傑出的人才,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了女兒身上。
但雙雙的父母並不是對女兒百依百順。女兒上中學後,變得懂事多了,爸爸媽媽工作忙,很多時候,都是雙雙自己做飯,衣服也都是自己洗,有時還幫爸爸媽媽做家務,這讓爸爸媽媽感覺輕鬆了不少。而雙雙的學習成績並沒有因為多做了點家務就變差,反而還前進了幾名。
有一次,雙雙爸爸出差了,媽媽又病了,於是雙雙就照料起了媽媽的生活。買藥,熬藥,飲食起居,都是雙雙的事情。雙雙媽媽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休息,就想雇個保姆,但是雙雙沒同意,雙雙說自己可以照顧媽媽,不會耽誤學習的。
雙雙父母的做法就很好,愛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成才,但是卻沒讓孩子生活在優越感中,而是給孩子成長鍛煉的機會。不溺愛孩子,孩子會自己成長。
關於如何糾正孩子的任性,專家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不要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代替
孩子的任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慣出來的。父母怕孩子吃一點苦,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但卻沒有想到這樣做反而會對孩子不利。其實,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讓孩子感受事情的整個過程,知道努力。父母要從小就讓孩子做家務,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建議二:不要讓孩子搞特殊化
很多家長給孩子準備的飯菜和給自己準備的飯菜是不一樣的,或者是好吃的東西都讓孩子獨享。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而一旦走出家庭,感受到外麵的社會就會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分享
孩子小時,就要教會孩子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這並不是失去,而是一種獲得。讓孩子和小夥伴、同學、朋友交換玩具、圖書,分享零食。這樣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分享的意識。
輕鬆教子 小妙招
父母表達愛的方式
無論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陪孩子讀一會兒書。2.跟孩子一起玩堆雪人、捏泥人等遊戲。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說“你可以試著這樣做……”4.熟悉孩子的朋友和老師,這樣就能和孩子更有話說。
28.從小事培養孩子的自製力——教育學上的“軟糖實驗”
孩子能否管理好自己的行為,擁有出色的自製力,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而培養自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些家長對孩子事事督促,甚至幫孩子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的書本。其實,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在孩子的成長中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直接影響著孩子日後的發展。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而不是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也就是說,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製力。自製力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可以讓孩子知道如何控製自己的欲望,並很好地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