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苦難教育 經受苦難洗禮,磨煉健全人格(1)(3 / 3)

有一個關於幼兒自製力的軟糖實驗。一位大學教授和幼兒園的老師將一群四歲的孩子召集到一個大教室裏,老師在每個孩子的桌上都放了一塊軟糖,並對他們說:“老師要出去一會兒,你們千萬不要吃這塊糖。如果誰吃了,老師回來後就不再發給他糖了。如果誰能做到不吃這塊糖,老師就再獎勵他一塊糖。”說完,老師就和教授一起在外麵觀察這些孩子。剛開始,有的孩子把手伸過去,又縮回來,伸過去,又縮回來。而一段時間之後,有的孩子就開始吃了。但還是有相當多的孩子沒有吃糖。他們有的緊緊握住自己的手或數手指頭;有的把腦袋枕在手臂上;有的數數,一二三四,不去看糖……老師回來後,就給堅持沒吃糖的孩子每人又獎勵了一塊糖。

實驗並沒有就這樣結束,他們繼續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等到這些孩子上了小學、初中後,教授及研究人員發現,當初控製住自己不去吃糖的孩子,上了初中以後,大多數表現得很好,成績突出,合作精神好,也十分有毅力;而那些當初就控製不住自己的孩子,則表現得不夠好,不僅是上學時的成績不好,走上社會後的各種表現,也都不太好。

這個軟糖實驗恰恰證明,在小事上能夠自製的孩子,在其他方麵也會有很好的自製力。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讓孩子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管理自己

自製力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當孩子有點小毛病的時候,不要責怪孩子,要幫助孩子一點一點地去努力。像小磊媽媽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借鑒。

小磊的學習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可自從迷上電腦遊戲,成績就開始直線下滑。媽媽氣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上初中後,小磊媽媽意識到這樣下去可不行,自製力差,是不可能進步,更不可能成功的。

後來,小磊媽媽看了些書,知道在很多小事上小磊就有自製力差的表現。如,小磊從小早上就有賴床的毛病,放學回家後總是先看電視後寫作業,等等。

小磊媽媽就和小磊一起製定了作息時間表,還規定了每天玩電腦遊戲的時間。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小磊再也不用媽媽三番五次地叫他起床了,每天放學後,小磊就知道先寫作業。並且,小磊也漸漸不再迷戀電腦遊戲了。而且每次和小夥伴出去玩,小磊總是玩一會兒就回家看書學習。

從這樣一點一滴地管理自己開始,小磊這學期的期末考試又名列前茅了。

自製力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磨煉出來的。如按時起床還是再賴會兒床,先看精彩節目還是先完成作業等,這都是對自製力的考驗。如果孩子能在小事上有自製力,遇到大事時,也就能夠表現出出色的自製力。

關於如何提高孩子的自製力,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從小事培養,循循善誘地敦促

有較好自製力的孩子,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不忽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哪怕是有規律地按時作息。孩子可能一時還很難做到,我們也不要著急,委婉地提醒孩子,萬萬不可大聲斥責孩子。

建議二:培養孩子的意誌力

孩子的自製力是和孩子的自覺性和堅持的韌性相聯係的。家長要啟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鍛煉孩子堅持的毅力,獨立完成作業,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在養成主動去做的習慣之後,就會形成比較穩定的意誌。在孩子產生畏難情緒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再試試看”“換一種方法看能不能行得通”,鼓勵孩子堅持下去。

建議三:家長以身作則,成為表率

有這樣一個試驗:給幼兒園的孩子看關於“自製力”的錄像,如,參觀畫展的時候不能亂摸;等家人都坐到飯桌邊才能吃飯;在和媽媽約定的地方等媽媽,媽媽沒來之前絕不能亂動;等等。結果這些孩子比沒看過錄像的孩子自製力要強。

由此可知,自製力是需要榜樣的。而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自製力表現就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自製力。要想孩子專心做作業,家長就不要在這個時候看電視。總之,加強孩子的自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做父母的必須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在自製力薄弱的假期讓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平時,由於繁多的作業和學習任務,孩子會顯得比較有自製力。但是一旦到了寒暑假等假期,學習壓力小了,孩子的自製力就變差了。而這時製訂計劃就顯得尤為必要。比如,上午必須把假期作業寫完;每天隻吃一次冷飲;每天隻看半小時動畫片,上網半小時;運動一個小時,然後自己洗運動服;睡覺之前的兩小時,看看有益的課外書;每天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努力,是否做到了,有怎樣的效果;晚上十點之前必須睡覺,等等。這些具體的小事都是提高孩子自製力的好方法。

29.嗬護好孩子的夢想——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鬥